">

活動現場。通訊員供圖

活動現場。通訊員供圖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向繼華)以玉為媒、相聚江城。6月21日,由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委員會主辦,竹山縣人民政府、武漢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共同承辦的“中國綠松石文化學術交流會”在武漢市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隆重舉行。
來自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委員會、中國社科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復旦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單位的權威專家現場出席或以視頻方式線上參加會議并作專題講座,共同研討綠松石文化、探究文明起源、共謀產業發展。
武漢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院長萬琳、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徐琳分別致辭,對竹山縣委、縣政府錨定“經濟倍增先行區、綠色發展示范縣”建設,培育綠松石、農產品加工、清潔能源、輕工、文旅康養等5個百億級產業集群,點“石”成金,加快推動綠松石產業轉型升級所做努力表示贊賞,同時竹山綠松石產業更高質量發展充滿期待。
會上,與會領導、嘉賓共同見證武漢盤龍城遺址博物院與竹山縣綠松石博物館締結友好博物館儀式,并為新受聘的竹山縣綠松石文化研究會徐琳、鄧聰、萬琳等專家頒發了聘書。
從夏朝“國玉”到如今竹山縣的百億產業目標,綠松石的價值不僅在考古中被重新發現,也在科學開發利用中放大、并造福當地群眾。據乾隆十五年(1785年)所修的《竹山志》記載,竹山的綠松石在歷朝歷代都有開采的記錄,主要是用于制作首飾、裝飾品,松散易碎的主要用作顏料,在藏醫界則將其碾碎入藥。綠松石在中國不僅有著悠久的利用歷史,也有過獨特的崇高地位。因綠松石原料極其稀有,在交易中逐漸成為資產和財富,從而具有了象征財富的功能。進而與政治相關,成為等級或特定群體的標志,具有了政治等級分層的功能。中國地質大學珠寶學院教授楊明星提到,看綠松石的地位,不僅要看其“朋友圈”,也要看誰在C位。匈奴王的黃金帽,康熙的皇冠,綠松石都在最醒目、最頂尖的位置。回顧近9000年的歷史,可以看到“綠松石開盤價值就不低”,到二里頭文化時達到巔峰,成為“國玉”。
綠松石為何能被稱為“國玉”?中國社科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趙海濤的發言立足于二里頭的考古發掘,頗具份量。2002年,由2000余片綠松石鑲嵌組成的綠松石龍形器在二里頭遺址出土,被不少學者稱為真正的“中國第一龍”。另一件獸面紋銅牌飾,則由數百片大小只有幾毫米的綠松石以“馬賽克”鑲嵌工藝制成,歷經3000多年紋絲不動,工藝高超。這件獸面紋銅牌飾正在盤龍城遺址博物院的“色如天相器傳千秋——中國古代綠松石文化展”上展出。趙海濤認為,二里頭遺址發掘出土的綠松石器,可以視作中國綠松石工藝史上的一個高峰,對研究夏朝禮制和王權特征等問題提供了重要資料。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楊明星教授,從綠松石近9000年的歷史、綠松石文化內涵、綠松石文化與綠松石產業發展三個方面講述了綠松石文化內涵對當代綠松石發展的意義。我國境內的鄂豫陜地區、安徽、云南、內蒙古、青海、新疆,以及臨近的烏茲別克斯坦、蒙古、伊朗和埃及等國都是綠松石的礦區。其中湖北十堰竹山是最大的綠松石產地,產量幾乎占全球的一半。竹山綠松石多產自寒武紀早期形成的含碳硅質板巖間,礦源經水流沉淀成形,大多薄而細小,黑色的圍巖使黑色石皮成為竹山綠松石的一項特征。在距今八九千年前,河南是最早開采綠松石的地區,以舞陽賈湖遺址出土最多;距今6000年前后,綠松石的使用可能順黃河向東西方向交流范圍擴大,馬家窯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出土有綠松石;距今5500年前后,綠松石的交流范圍進一步擴大至江西、安徽等地,北陰陽營遺址、凌家灘遺址有見綠松石;距今4500年時,則進一步擴大至上海、浙江、廣東及東北地區的龍山文化、紅山文化、陶寺遺址等。然而,時至夏代,綠松石的使用范圍收窄,局限于洛陽盆地地區,很可能受到集權管控。商代十堰及其周邊地區成為關鍵產源。
楊明星教授說,綠松石有兩大獨特功能。其一,彰顯富貴。松石如天似海的本色之美成為它最原始的價值,最初人們利用石頭的自然之美,將其作為首飾或擺件,賦予了它裝飾的功能。因其稀有,提升了綠松石的經濟價值,在交易中成為資產和財富,從而具有了象征財富的功能。進而與政治相關,成為等級或特定群體的標志,具有了政治等級分層的功能。其二,“升天”功能。最早在賈湖遺址就可見端倪。賈湖遺址發現有用綠松石瞑目的習俗,出土滿綴松石的“裹尸布”,開玉殮葬的先河。龍山時代晚期的陶寺遺址、下靳遺址,墓主人手戴鑲嵌綠松石的腕飾,頗有升天的意味。二里頭文化時期開始,綠松石資源受到國家管理,統一開采、專項使用。二里頭遺址出土升天造型的綠松石龍,以及等級稍低的青銅牌飾,被賦予了神巫升天的功能。這一功能在商代早期逐漸消弭,盤龍城遺址的綠松石鑲金飾件是其尾聲。“升天”的媒介也從綠松石逐漸轉變為玉石,產生了玉覆面、金縷玉衣等殮葬器具。
長期在盤龍城遺址進行考古研究的武漢大學教授張昌平,詳述綠松石在新石器時代的串飾階段、夏商時代的禮器階段、晚商-戰國的粗裝飾階段和春秋-明清的精裝飾階段四個時期的特點。如串飾階段,采用鉆孔、磨制等加工工藝,反映了當時生產力水平的進步,為禮器階段打基礎;禮器階段二里頭的銅牌飾等采用嵌片工藝,形成集中大片的綠松石裝飾視覺效果,突出私有財富的積累和復雜的禮儀、信仰觀念;粗裝飾階段的特點是綠松石與青銅器的結合,這一階段綠松石的禮儀性弱化;春秋以后,綠松石與黃金的結合突出,是為精加工階段。
“竹山綠松石·世界吉祥玉。”竹山是全世界綠松石資源集聚度最高、品質最好的富礦區,保有資源儲量在5萬噸左右,占全國的70%、世界的50%,潛在價值5000億元以上。竹山綠松石以純度高、色澤正、質地優、能雕刻、易造型而聲名遠播、享譽中外,產品遠銷歐美、中東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譽為“中國綠松石之鄉”和“世界綠松石之都”。
活動現場,身材高挑美麗漂亮模特佩戴著不同款式的綠松石首飾,邁著纖纖玉足,踏著動感的節拍,走在舞臺上向與會人員展示“東方圣玉”。
在為期兩天的參觀、交流活動中,竹山縣綠松石行業代表們看得認真、聽得仔細,他們還紛紛拿出手機、筆記本記錄學習要點。竹山綠松石行業協會副會長周麗萍表示,通過此次活動,深深地感受到了竹山縣委縣政府在打造綠松石百億級產業上所付出的努力和擔當,更加堅定了我們“傳播綠松石文化、研發綠松石產品、挖掘綠松石價值”的信心和決心。“獨品”綠松石負責人羅晶晶表示,參觀此次綠松石文化展非常有價值、有意義,展覽呈現了悠久的玉石文化,給綠松石增加了文化內涵,非常值得學習和借鑒。與會行業代表一致認為,此次活動讓大家認識到了文化對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今后將自覺地傳播博大精深的綠松石文化并實現這種文化的經濟價值。
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湖北電視臺、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荊楚網、長江云、長江日報、黃陂區融媒體中心等媒體對本次活動集中采訪報道。
縣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王宇星出席會議并致辭,縣委常委、統戰部長熊應標主持會議,副縣長劉洋及綠松石行業和文藝界代表參加會議。縣政協原主席唐澤斌應邀參加會議。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