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付延峰 孟正圣)10月29日,天氣晴好,位于湖北十堰市竹溪縣水坪鎮大石門村的“仙暇小鎮”景區游客如織,近百臺車輛停放在景區門口。“一畝多旱地,種不動,流轉后不僅有租金,年終還有分紅。”該村一組村民全守秀看著門前不遠處的的“仙暇小鎮”欣喜地說道。
全守秀今年54歲,家里有1.373畝旱地,由于丈夫和女兒外出務工,旱地一直荒蕪著。今年5月,全守秀得知村集體聯合經營主體發展“仙暇小鎮”文旅項目后,主動提出將自家旱地折算入股,用于開發林下樂園,每年除獲取土地流轉金1098元外,預計還可獲得年分紅700余元。

十堰市竹溪縣水坪鎮大石門村的“仙暇小鎮”景區。通訊員 供圖
大石門村位于竹溪縣水坪鎮西部,有5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301戶981人。該村距城區約8公里,緊鄰346國道和高速路口,交通便捷。2012年,得益于新農村建設試點,該村不僅通村主道由土路升級為水泥路,村民的老房子煥然一新,還引來經營主體建起200多畝的植物園,該村也先后獲評“國家森林鄉村”“湖北旅游名村”等稱號。
然而,隨后由于發展運營方式未獲得廣大村民參與、支持,該村一度沉寂近10年,當年由經營主體建設的大量商鋪及植物園均成了閑置資產。
大石門村并非個例。長期以來,在廣大農村地區,土地、山林、房屋等資源,為各個農戶家庭承包經營、所有,普遍以“低小散”的形態存在,難以形成規模優勢,有的甚至長期“沉睡”。如何讓讓土地、山林、房屋等資源要素“活”起來?
今年以來,竹溪縣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改革為抓手,大力推動鄉村經濟發展,最大程度地激活勞動力、土地、山林等資源要素,實現閑置資源資產向文創旅游產品的華麗轉變、村集體和村民從低收入向高收益的轉變、鄉村運營從單一行政力量向多元市場化轉型轉變。
在此過程中,竹溪縣一改過去政府“大包大攬”的方式,積極探索資源活化的新模式,將集體土地、林地、水域、閑置房屋、設備等資源要素,通過協商評估作價,以一定形式入股企業、合作社及其他實體,從而獲取股份權利,推動實現利益共享。

十堰市竹溪縣水坪鎮大石門村的“仙暇小鎮”景區。通訊員 供圖
大石門村黨支部書記周樂芬介紹,依托大石門村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由村集體與經營主體聯合成立竹溪縣呂小仙商業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引進專業人才,共同實施大石門仙暇小鎮項目。項目利用300畝閑置苗木基地開發林下樂園、萌寵樂園、森林木屋,利用40畝山場開發山地飛車、玻璃水滑,利用20畝荒蕪沼澤地開發水上樂園,利用5500平方米閑置商鋪開發仙暇酒樓、康養中心等方式,進一步豐富旅游業態,讓“老樹發新芽”。
“最關鍵的是,實現了全體村民都是參與者、受益者。”周樂芬介紹,項目共投資7000萬元,其中村集體將山場、林地等閑置資源和政府項目投資進行評估量化,折算股金3829萬元,占股54.7%;經營主體通過固定資產和現金投資3171萬元,占股45.3%。村集體所有的山場、林地等資源資產在折算成股份后,給全村301戶村民配股,針對52名五保、低保、重殘對象在配股基礎上再贈1股。同時,將轄區168戶村民257畝閑置土地折算為2570股,入股到運營公司,實現“村民變股民”。
“這是共贏的方式,合作心甘情愿。”經營主體負責人程琰說,盡管投資了3000多萬,但公司近4000平方米、閑置了近10年的房產盤活了。仙暇小鎮自9月28日試營業就火爆出圈,每逢周末、節假日,村里堵車堵兩三公里。截至10月27日,綜合收入近100萬元。
一業興帶動百業旺。3年前,大石門村村民余印彩開辦的農家樂,生意一直不溫不火。可自大石門仙暇小鎮開業后,余印彩整天忙得像個陀螺。
“以前一天最多也就接待一兩桌客人,現在10個包廂都得提前預訂。”余印彩說,不僅農家樂增收明顯,而且通過土地入股和村集體配股,年底還有1600元的保底分紅。
在竹溪縣,受益于“三變”改革的并非只有大石門村。
今年以來,竹溪縣在大石門村、黃花溝村、廟耳溝村等5個村先行試點“三變”改革,讓鄉村的房屋、土地、山林等“沉睡資源”搖身一變,成為村民增收的“聚寶盆”。據初步統計,今年這5個試點村的村集體年收入有望增長50萬元,農戶年增收將近5000元。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