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鄒景根、陳國東)“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1月30日,農歷正月初二,在十堰市鄖西縣的大街小巷,高掛的大紅燈籠宛如點點繁星,街面上人群熙熙攘攘,熱鬧非凡。鄖西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紛紛亮相,為首個“非遺”春節增添“新”韻味。
在鄖西縣老北街低碳文化街區的鄖西天河乞巧坊,鄖西手工刺繡第五代非遺傳承人張春梅正端坐于繡桌前,輕捻彩線,手指相互替換地輕彈繡花針。她指法嫻熟、動作輕盈,各色針線在手中“飛龍走鳳”,刺繡圖案經過一個多星期的“雕琢”,顯得生動立體、活靈活現。
“鄖西手工刺繡又稱‘織女繡’,是鄖西‘七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和伙伴們多做一些刺繡物品,讓更多人了解鄖西的非遺技藝。”張春梅介紹道,鄖西是七夕文化之鄉,“織女繡”的“穿針引線”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代表項目“鄖西七夕”的重要內容之一,鄖西的婦女們經常穿針引線,做香包、繡球、服裝、掛飾等刺繡物品,讓鄖西手工刺繡藝術走進尋常百姓家。

鄖西手工刺繡第五代非遺傳承人張春梅正在指導年輕繡女刺繡技法。 全正 李斯 攝
在鄖西天河乞巧坊擺放的繡品,吸引了來來往往的市民游客駐足欣賞。“這些作品針法活潑、繡工精細、形象傳神,在陽光的照射下更加活靈活現。”市民何彩紅一邊欣賞刺繡作品,一邊向張春梅請教刺繡的工藝手法。鄖西手工刺繡《牛郎織女》系列四幅繡品,是張春梅用五年時間創作而成,每一針每一線都蘊含著她對“非遺”的熱愛。
“織女繡”傳遞“七夕文化”,鄖西三弦唱響“非遺”傳承。“天上有銀河,地上有天河……”在鄖西縣老北街低碳文化街區三弦館,正在上演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鄖西三弦《傳承》,舞臺上二十多個小朋友身穿中國紅禮服,團坐在老師們周圍,學習鄖西三弦的唱腔和手法。現場觀眾不時喝彩、鼓掌,氣氛一浪高過一浪。
“非遺技藝需要傳承,鄖西三弦更要后繼有人。”鄖西三弦第五代非遺傳承人張久政表示,為了慶祝第一個世界非遺版春節,特意用鄖西三弦編排了節目《傳承》,通過傳統的藝術形式,向廣大觀眾展示鄖西三弦的藝術魅力,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鄖西“非遺”,愛上鄖西三弦。
“鄖西的非遺文化豐富多彩,頗有新意。趁著春節假期來鄖西,不僅觀賞了精彩的民俗表演,而且品嘗了鄖西的非遺美食,真是一次難忘的文化體驗。”來自陜西的游客許容在觀看表演后表示十分喜愛,她還錄下視頻發給親戚朋友,分享鄖西非遺文化的獨特韻味。

鄖西縣非遺傳承人在老北街低碳文化街區開展彩船、腰鼓、舞獅等民間傳統文藝演出活動。 趙露露 攝
文化添雅韻,“非遺”賀新春。“今天我們就用面團來做一個‘非遺’版吉祥物……”在鄖西縣非遺文化館,30多名學生正在“七夕花饃”第四代傳承人盧蕓的帶領下,學習非遺技藝乞巧花饃的制作,共同慶祝第一個世界“非遺版春節”的到來。
揉捏、按壓、剪貼……學生們跟隨盧蕓的制作步驟,小心翼翼地用牙簽調整面團的形狀,再用鑷子輕輕地夾起一粒黑豆,為花饃“萌蛇”點上眼睛。“‘七夕花饃’是鄖西‘七夕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除了具有很強的觀賞性,還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盧蕓介紹,在鄖西縣有著“過大年,發面蒸花饃”的年俗,寓意著新的一年發家、發財,來年的日子蒸蒸日上。
“之前總在網上看到鄖西非遺文化的精彩視頻,今天終于體驗了‘非遺’的魅力,真是讓人驚艷!”從外地趕回鄖西過年的賈娜,帶著孩子一起參與“七夕花饃”的制作。春節假期,鄖西縣非遺文化館還開設了鄖西糖畫、上津糧食畫、剪紙等多項非遺文化課程,乞巧織布坊、織女漢服館、天河古榨坊等非遺項目同時開展,通過“游玩+體驗”的方式,讓全民共享“非遺盛宴”,共度“非遺”中國年。
近年來,鄖西縣為了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精心策劃了“消費季、主題月、文化周”系列活動,常態化開展鄖西三弦、織女繡、舞龍舞獅等非遺傳承表演活動,不僅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還推動了鄖西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吸引了眾多外地游客紛紛前來。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