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孫茜、王紫嫣、熊子杰)近日,武漢商學院外國語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隊以"碧水丹心映初心,南水北調護水行"為主題,赴丹江口市和張灣區開展為期一周的實踐調研活動。活動聚焦南水北調工程成效與京堰協作成果,通過實地探訪、人物訪談、社區宣講等形式,系統梳理工程歷史脈絡,傳播生態文明理念。
實地探源:解碼"大國工程"的生態密碼

丹江口大壩實地景色。 通訊員 供圖
7月1日下午,實踐隊首站抵達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市。作為中線工程"總閘門",丹江口大壩以162米壩高橫鎖漢江,形成亞洲最大人工淡水湖,承擔著"一泓清水永續北送"的國家使命。隊員們登上壩頂,實地了解大壩建設歷程、蓄水規模及水質監測體系。"工程自2014年通水以來,已累計向北方調水超600億立方米,惠及沿線26座城市、8500萬人口。"隨行的丹江口大壩工作人員介紹,水庫水質長期穩定在Ⅱ類以上,確保了受水區群眾喝上"放心水"。

活動現場。 通訊員 供圖

丹江口博物館講解現場。 通訊員 供圖
次日,實踐隊赴丹江口市小水滴志愿聯合會開展調研。該聯合會是當地民間護水力量的代表,成立4年來組織志愿者16.2萬人次,累計開展巡河護河、環保宣傳等志愿服務活動442萬小時。"我們建立了'民間河長+志愿者'聯動機制,定期監測入庫支流水質,及時反饋污染隱患。"聯合會負責人介紹,通過常態化巡查,近3年庫區主要支流水質達標率提升至98%。隊員們通過查閱志愿活動臺賬、訪談一線志愿者,深切體會到"守護一庫碧水"需要全民參與。
下午,實踐隊走進丹江口博物館,系統學習南水北調工程歷史。展廳內,建設時期的老照片、移民搬遷的實物檔案、水庫運行的監測數據,完整呈現了工程從論證到建成的艱辛歷程。"丹江口水庫始建于1958年,歷經多次移民搬遷,累計動遷移民18.2萬人。"講解員結合展柜中的移民舊居模型介紹,"從'國家需要我搬家'到'我為國家守好水',移民群眾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家國情懷。"
實踐同行:探尋"京堰協作"的綠色路徑
7月3日,實踐隊轉赴十堰市張灣區,聚焦"京堰協作"下的生態產業實踐。上午,隊員們先后走訪首創水務、首創水務污水處理廠、京能熱電及燕京精釀啤酒張灣工廠,深入了解水源保護與產業協同發展模式。

首創水務參觀現場。 通訊員 供圖

參觀現場。 通訊員 供圖
在首創水務有限公司,隊員們通過中控平臺實時觀看全市供水調度全過程。“我們結合各水庫高水位優勢,加強聯動、精細調度,通過供水調度系統動態監測全市水壓,確保水量足、水壓穩,提高用戶滿意度。”首創水務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首創水務污水處理廠,隊員們實地了解將城市污水轉化為再生水的技術手段,見證污水變清流的強大治水硬實力。在京能熱電有限公司,隊員們深刻體會了作為北京市對口協作的重大民生和綠色生態項目,企業在承擔保護水源地生態環境、改善當地能源結構、保障十堰市民生供熱上的特殊歷史使命。在燕京精釀啤酒張灣工廠,隊員們參觀啤酒釀造全流程,充分感受十堰優質水源和生態資源的獨特優勢,感受張灣推動東風老工業基地轉型蝶變的生動實踐。
7月4日,實踐隊赴十堰市檔案館查閱南水北調工程珍貴史料,從數張黑白史照和移民檔案中跨時代感受人民壯志豪情,深刻體會“舍家為國”四個字的重要分量。

紅衛街道紅河社區宣講活動。 通訊員 供圖
當日下午,實踐隊在紅衛街道紅河社區開展"南水北調知識進社區"宣講活動。隊員們結合實地調研素材,通過PPT演示、視頻播放、互動問答等形式,向社區青少年講解南水北調工程意義、水源保護知識及京堰協作故事。"原來我們喝的水來自1400多公里外的丹江口水庫!""我要節約用水,給北京小朋友省點水!"孩子們在互動中增強了護水意識,在宣講與提問中將南水北調精神薪火相傳。
實踐感悟:從"認知"到"行動"的青春擔當
"這次實踐讓我們跳出書本,用雙腳丈量工程的偉大,用雙眼見證人民的奉獻。"實踐隊隊長在總結座談會上表示,通過實地調研,隊員們深刻認識到南水北調不僅是"國之重器",更是"民之心"的凝聚——18萬移民的舍家為國、民間護水隊的默默堅守、京堰協作的創新實踐,共同鑄就了這一世紀工程的精神內核。
"作為外語專業學生,我們將發揮優勢,在更多平臺講好南水北調故事;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要從自身做起,踐行節水理念,傳播生態文明。"隊員們紛紛表示,將把實踐成果轉化為學習動力,以實際行動助力水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武漢商學院外國語學院深化實踐育人、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下一步,學院將持續推動實踐成果轉化,組建"南水北調護水宣講團",開展系列科普活動,引導更多青年學生關注生態、參與護水,為守護"一泓清水永續北送"貢獻青春力量。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