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陳督)在十堰市茅箭區主城區的人口密集地帶,年輕而充滿活力的和昌社區于2023年應運而生,成為服務千戶萬家的嶄新陣地。在這片熱土上,活躍著一支扎根基層、服務居民的社區工作者隊伍。他們日復一日丈量民情,凝聚民心,將平凡崗位化為踐行初心使命的前沿平臺,生動詮釋著茅箭區委社會工作部探索的“五微善治”(微平臺、微組織、微實事、微典型、微服務)基層治理路徑。
社區工作者們的每一天,是和昌社區治理的生動縮影。清晨伊始,例行的轄區巡邏便成為重要工作,他們穿樓棟、查角落、訪居民,力求將鄰里糾紛化解于萌芽,將安全隱患排除于細微。午后的辦公室內,他們又投入到細致的黨建、統戰、文檔整理等事務中。這數小時的巡邏,連接的是千家萬戶的安全感;處理瑣碎的辦公室事務,凝聚的是基層秩序的基石。社區工作者們用一雙雙“鐵腳板”,不僅踩實了社區的“安全線”,更走出了黨群關系的“同心路”。
面對社區難題,需要的是團隊的韌勁和組織的合力。當和昌二期一片未開發空地堆滿建筑垃圾影響環境時,這只隊伍迅速行動,用了兩個星期時間,頂著烈日天天到場查看,耐心協調物業明確責任,多次跑動促成清運方案最終落地,并緊盯著物業建立起長效監管機制,最終解決了這一頑疾。
同樣,當區委社會工作部下沉干部與和昌社區工作者在巡查中發現京東路交匯處一塊30平方米的破損廣告牌搖搖欲墜時,一場保障公共安全的行動立即展開。面對責任方推諉,社區團隊沒有退縮,一次次協調溝通,展現了為民服務的決心。更重要的是,在區委社會工作部的常態化下沉機制支撐和有力協調下,相關企業最終配合完成了修繕工作。這充分體現了“吹哨報到”機制的效能,展現了組織聯動在解決急難險重問題中的關鍵作用。
面對居民群內對夏季垃圾清運時間的新訴求,該網格的社區工作者迅速響應,通過社區平臺說明:此前已廣泛征求意見并協調相關方,將清運時間從早7點調整為8點,兼顧居民生活便利;同時承諾督促物業加強清潔和引導文明投放,努力將服務細節做到居民心坎上。這背后,正是茅箭區委社會工作部推動的“微服務”理念的實踐,確保服務響應及時、精細。
和昌社區社會工作者的工作,是茅箭區委社會工作部探索“五微善治”基層治理路徑的生動縮影:(微平臺、微組織、微實事、微典型、微服務):“逢四說事”機制和社情民意信息平臺暢通民意渠道,實現網格事件高效處置;黨組織引領下的“鄰里幫幫團”“小巷和事佬”等志愿隊伍扎根基層,促進矛盾調解和居民互助;“吹哨報到”機制閉環解決民生訴求,干部下沉常態聯動部門辦好改水改電、加裝電梯等急難愁盼事;“紅藍榜+積分評價”機制評選表彰“最美婆媳”“賢惠人家”等先進榜樣,引領崇德向善風尚;“一小時親情陪伴”“愛心義診”等志愿品牌傳遞城市溫度,激活更多“鐵腳板”力量……在黨建引領這一“動力主軸”驅動下,“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的善治格局正穩步成型,讓基層治理的深厚偉力在社區天地間蓬勃涌動。
最暖的民心在基層錘煉,最美的風景在群眾身邊繪就。以和昌社區工作者團隊為代表的75支隊伍,是茅箭區“五微善治”治理路徑的堅定踐行者。他們用奉獻詮釋為民初心,用雙腳丈量責任擔當。正是每一位社區工作者如螺絲釘般嵌于治理鏈條,在黨組織的引領和組織化的工作機制保障下,共同點亮了千家萬戶的“幸福微光”,筑就了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