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秦洪濤 鄭楨楨 封彥青)近日,十堰市人民醫院肝膽胰腺外科團隊成功為一名七旬老人實施了高難度全腹腔鏡下膽囊癌根治術。這項手術的成功,不僅標志著該院在肝膽系統惡性腫瘤的微創治療領域邁入先進行列,也為被喻為“癌王”的膽囊癌患者提供了更優的治療選擇。
一份體檢報告引發的“晴天霹靂”,七旬老人險些“開大刀”
70歲的王奶奶(化名)生活一直很規律,身體也素來硬朗。唯一的隱患,是多年前就已查出的膽囊多發結石。由于沒有明顯癥狀,她并未在意。然而,今年3月的一次年度體檢,發現其膽囊里長了一個“新東西”,結合其多年的膽囊結石病史,醫生高度懷疑是膽囊癌。

團隊進行會診。通訊員供圖
“我平時一點感覺都沒有,怎么會是‘癌’?”這個消息讓王奶奶徹夜難眠。第二天,家人陪著她輾轉多家醫院咨詢,得到的建議卻如出一轍:由于肝門部多發腫大的淋巴結,疑似存在轉移,腹腔鏡手術風險極高,不僅可能清掃不徹底,還面臨大出血的風險,建議開腹手術。
“醫生說,開腹就要在肚子上劃開一道15至20厘米的口子,還可能要切掉一部分肝臟?!毕氲骄薮蟮膭搨?、漫長的恢復期和未知的風險,王奶奶和家人陷入了深深的焦慮。就在近乎絕望之際,一則消息點燃了全家的希望——朋友推薦了在微創領域經驗豐富的十堰市人民醫院肝膽胰腺外科涂華華教授團隊。
“打幾個小孔”的微創手術,實現“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帶著最后一絲希望,王奶奶一家找到了涂華華教授。經過團隊嚴謹細致的術前評估,一臺高難度的微創手術如期進行。
手術中,涂華華主任團隊僅在王奶奶腹部打了幾個1至2厘米的“鑰匙孔”,借助3D高清腹腔鏡,手術視野被放大數倍,原本錯綜復雜的肝門結構一目了然。團隊憑借精湛的技術,在狹小的空間內精準操作:完整切除了腫瘤及受侵犯的部分肝組織,仔細解剖并完美分離了與肝動脈、門靜脈等重要血管緊密粘連的淋巴結,實現了徹底的區域淋巴結清掃,術中出血量極少。
“微創手術對患者來說是福音,可對醫生而言,難度卻呈幾何級增加,挑戰大多了?!蓖咳A華主任解釋道,“膽囊癌被稱為‘癌王’,因其早期癥狀隱匿,惡性程度高,且解剖位置特殊,緊鄰肝臟、膽道、門靜脈等生命線。傳統開腹手術視野直觀,但創傷巨大。而腹腔鏡手術,則要求術者在‘方寸之間’完成最復雜、最精細的操作,既要徹底清除腫瘤,又要絕對保護好周圍的重要組織,這需要極其扎實的解剖功底和高超的腔鏡技術。”
從“大刀闊斧”到“精雕細琢”,技術革新帶來康復革命
得益于微創手術的優勢和多學科團隊的精細化管理,王奶奶的術后康復之路異常順利。術后24小時,她便能下床活動、進食流食;術后第二天,已恢復正常飲食,各項指標迅速好轉。出院時,腹部那幾個幾乎看不見的小孔,讓她和家人感慨萬千:“真沒想到,這么大的癌癥手術,恢復能這么快!”如今,該院腫瘤科密切隨訪3個多月,CT復查顯示王奶奶體內未見腫瘤復發及轉移征象。
“微創的優勢,絕不僅是切口小。”涂華華主任強調,“更深遠的意義在于技術層面的革新。在腹腔鏡的放大效應下,我們能更清晰地辨識微細血管和淋巴管,從而實現更精準的解剖和更徹底的清掃,這在降低并發癥風險的同時,也為患者的遠期生存率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p>
此次高難度手術的成功,是涂華華主任團隊厚積薄發的結果。術前,團隊利用三維可視化技術精準“導航”,制定個性化手術方案;術中,采用“模塊化”流程,確保每一步操作都嚴格遵循無瘤原則,將腫瘤播散風險降至最低。
從“開大刀”到“打小孔”,從“跟跑”到區域“并跑”甚至“領跑”。這一臺手術的成功,是十堰市人民醫院肝膽胰腺外科技術實力邁向更高水平的縮影。涂華華主任表示:“未來,我們將繼續在肝膽胰惡性腫瘤的微創治療領域深耕,不斷優化技術流程,用更小的創傷,為秦巴山區百姓承載起更大的生命希望?!?/p>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