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徐勇)5歲女童朵朵(化名)在舞蹈練習中因下腰動作導致兒童急性過伸性脊髓損傷(PAHSCI)突發截癱。經太和醫院神經康復中心三病區多學科團隊精準診療與系統康復,患兒從下肢肌力消失、大小便功能障礙逐步恢復至獨立行走,實現了醫學與康復領域的顯著突破。
入院時的朵朵下肢屈髖肌力僅存2級(可輕微抬腿),其余下肢肌力完全消失,大小便功能嚴重障礙。確診為兒童急性過伸性脊髓損傷(PAHSCI),這意味著朵朵能否重新站起來都成了未知數。
“兒童脊髓損傷的救治,每一分每一秒都關乎神經恢復的希望!”神經康復中心三病區主任張少武團隊當即啟動緊急響應,一場“多學科協同救治戰”隨即展開。
通過肌電圖(EMG)精準定位神經損傷的范圍與程度,為康復方案提供電生理數據支撐;借助彌散張量成像(DTI)磁共振技術,突破傳統影像的局限,直觀呈現脊髓內神經纖維束的完整性、行走方向及損傷狀況,為預后判斷和精準康復繪制出清晰“導航圖”。
脊柱外科第一時間介入評估脊柱穩定性,排除緊急手術指征后,全程監控脊柱狀態以預防繼發性損傷;矯形科量身定制專業脊柱—骨盆矯形支具,這不僅是支撐軀干、輔助站立的“外骨骼”,更是預防癱瘓期脊柱側彎等并發癥的關鍵保障,為神經恢復筑牢環境基礎。
物理治療(PT)作為核心環節,康復治療師如同“神經通路修復師”,從床旁基礎的關節活動度維持、肌肉萎縮預防開始,逐步運用神經發育療法、功能性電刺激(FES)、減重步態訓練系統等先進技術,喚醒受損神經,重建運動控制模式。每一次被動抬腿、每一次在減重裝置下的嘗試“邁步”,都是向獨立行走目標的艱難邁進。
綜合采用低頻脈沖電治療、磁療(改善神經傳導與循環)、微波(深層溫熱以緩解炎癥水腫)等物理因子療法,多維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神經水腫、延緩肌肉萎縮,為神經修復營造最優內環境。
康復之路漫長且充滿挑戰,神經康復科三病區的醫護團隊始終用耐心與專業陪伴左右,將枯燥的康復訓練化作趣味游戲,將治療師的指令編成輕快的兒歌節奏。從需要攙扶才能坐起,到能自己翻身;從在保護下小心翼翼地邁出第一步,到逐漸能獨立行走……如今,朵朵的身體功能已基本恢復正常。
張少武強調,兒童脊柱柔韌性好但脊髓脆弱,“下腰”等動作易致兒童急性過伸性脊髓損傷(PAHSCI),這是舞蹈訓練中需警惕的無骨折脫位型脊髓損傷(SCIWORA)。此類損傷康復是系統工程:早期科學全面評估是前提,神經康復、脊柱外科等多學科協作(MDT)是基石,可實現從急性期干預到功能重塑的全周期管理;個體化、高強度且持續的康復訓練是核心;家庭支持與心理關懷不可或缺。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