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鄒景根、甘曉燕)8月7日,湖北省鄖西縣土門鎮上坪村“數智”漁場里,一個個直徑20米、深4.5米的陸基圓池整齊排列,連接池體的水管嘩嘩作響,水流裹挾著氣泡翻涌,魚群在水中持續游動——這是它們的“有氧運動”時刻。金錢湖漁業公司負責人何斌笑著解釋:“水流模擬自然環境,讓魚‘跑步健身’,肉質更緊實。”

圖為魚兒爭相搶食。 徐軍 攝
鄖西水系發達,但沒有大水面,傳統漁業發展受限,只能另辟蹊徑發展陸基生態養魚模式,效益驚人:一畝水面年產鱖魚、丹江口翹嘴鲌等高值魚達4萬斤,是傳統養殖的10倍,品質甚至優于水庫養殖。圓池采用漏斗型設計,魚的排泄物隨水流自動收集。依托自然落差引入純凈山泉水,養殖尾水經四級凈化后達標排放,實現綠色循環。

圖為土門鎮上坪村設施漁業養殖基地。 徐軍 攝
圓池之上,“智能管家”全天候守護。池頂光伏板如巨傘展開,夏季將水溫鎖定在魚類生長黃金區間;寒冬時節,深達5米的地下池體如同天然“紅薯窖”,借助穩定地溫為魚群保暖,實現四季滿產。單獨控料、控水、控氣、控溫、控疫的“五星級”管理模式,讓鱖魚在舒適環境中快速生長。實時水質監測系統則緊盯溶氧、氨氮、pH值等指標,“一旦偏離安全閾值,手機立刻報警。”何斌說,過去1個基地喂料需4人,如今1人能輕松管理3個基地,智能化讓效率與成活率大幅提升。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苗種是漁業的基礎。這些在“智能豪宅”中成長的鱖魚,并非來自南方,而是鄖西本土自主繁育的突破性成果。鱖魚作為中國“四大淡水名魚”之一,市場前景廣闊,但長期以來,湖北地區養殖戶高度依賴廣東苗種,不僅運輸成本高昂,還存在苗種因多代繁育導致體質弱、抗病性差、市場價格波動大等風險。
何斌團隊攜手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研發團隊,成功突破了種苗繁育瓶頸。其自主繁育的子一代鱖魚苗,成活率躍升至75%-95%,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團隊研發的核心技術——“懸浮飼料”,更將鱖魚馴飼成功率提升至80%以上,并通過省科技廳重大專項驗收,一舉填補了鄂西北優質鱖魚種苗的供給空白。
“嘩啦——”何斌舀起一網兜鱖魚苗,銀鱗閃耀。“你看這苗,成長速度快,不足兩月就長到三寸。”他難掩興奮,“這一網兜幾千條,價值超萬元,今早發走十幾萬尾,本月還有200萬尾訂單!”。憑借過硬品質,“鄖西苗”正打破南方壟斷,暢銷河南、陜西等地。

圖為剛剛滿月的鱖魚苗茁壯成長。 甘曉燕 攝
從“跑步健身”的高效養殖,到“五星級”智能保障,再到本土種苗突破,鄖西縣正著力構建集生態養殖、產業研發、品牌營銷于一體的數智化漁業全產業鏈。今年上半年,該縣鞏固發展漁業養殖面積3.33萬畝,設施漁業規模達39.2萬立方米。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