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付延峰 鄧太義) “從服務大廳的三尺柜臺到田間地頭的泥濘小路,角色在變,但‘為民服務’的初心始終滾燙。” 8月11日,在十堰市竹溪縣天寶鄉周例會上,年輕干部皮詩雨分享駐村心得時的話語,道出了該鄉年輕干部在基層熔爐中的成長蛻變。近年來,天寶鄉黨委聚焦年輕干部培養,通過 “崗位輪換增本領、基層實踐接地氣、以老帶新傳經驗” 的多元路徑,讓年輕干部在為民服務的一線經風雨、壯筋骨、長才干,為鄉村發展注入蓬勃的青春活力。
崗位輪換 “轉角色”,在實踐熔爐中淬硬本領
“去年講窗口服務,今年說駐村故事,一年光景,小皮從‘柜臺能手’練成了‘田間行家’。” 天寶鄉黨委副書記、鄉長張雷的點評,正是該鄉年輕干部培養的生動注腳。天寶鄉打破 “崗位固定化” 桎梏,推動機關年輕干部在服務窗口與駐村一線輪崗歷練,讓干部在角色轉換中熟悉業務流程、讀懂群眾心聲。
皮詩雨的成長軌跡頗具代表性。此前在鄉服務大廳工作時,她練就了 “高效辦件、耐心解疑” 的硬功夫;今年輪崗駐村后,她帶著窗口服務的耐心,一頭扎進村里的田間地頭,面對的是群眾的家長里短。從連夜核對五保戶朱大爺的住院清單、協調民政補助落地,到日常關注精神障礙村民張道芝的起居冷暖、用陪伴焐熱孤獨心靈,崗位的轉變讓她深刻體悟:“為民服務既要窗口的‘快效率’,更要基層的‘慢耐心’。”
基層實踐 “接地氣”,在泥土芬芳中扎深根脈
“基層工作哪有捷徑?非得腳沾泥土去走、帶著真心去跑,才能摸準群眾的急難愁盼。” 這是皮詩雨駐村兩個多月最真切的感悟,也是天寶鄉培養年輕干部的核心理念 —— 讓干部 “腳下有泥、心中有光”,在與群眾面對面的交融中厚植為民情懷。
今年暴雨過后,皮詩雨跟著村干部巡查災情,半山腰的煙地里突降傾盆大雨,一行人淋成 “落湯雞”,卻在烤煙房里見證了村干部邵書記冒雨不停打電話叮囑村民安全的擔當。“報表上的‘受災面積’是冰冷數字,可每個數字背后都是家庭的生計指望。” 這場風雨讓她讀懂,“責任” 二字要拆成具體的姓名、記成鮮活的期盼。如今,她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村民訴求:誰家冬天缺床棉被、誰家行動不便需代繳水電費、誰家對養老保險政策犯迷糊…… 這些 “小事” 在她心里重若千鈞,而沾滿泥土的鞋、暴雨中濕透的褲腳,成了她扎根基層最光榮的 “勛章”。
以老帶新 “傳幫帶”,在薪火相傳中凝聚合力
“第一次調解鄰里糾紛,我手忙腳亂滿頭汗,是邵書記三言兩語點透關鍵,解了圍。” 皮詩雨坦言,駐村路上的每一步成長,都離不開 “老基層” 手把手的幫帶。天寶鄉精心搭建 “老帶新、熟帶生” 培養橋梁,為每名年輕駐村干部配備經驗豐富的村書記或老干部當 “導師”,通過 “跟著學方法、陪著解難題、看著悟門道” 的方式,傳授群眾工作 “真經”、化解矛盾 “訣竅”。
在朱大爺家,村支部副書記張立端悄悄提點她 “老人性子急,先穩情緒再辦事”;走訪張道芝家時,張書記教她 “對沉默的群眾要多來幾趟,陪伴比說教更暖心”;政策宣傳遇阻時,村干部帶著她用 “家常話” 講案例、算實賬,把反電詐、養老保險等政策講得明明白白,走進村民心里。這種 “實踐 + 指導” 的模式,讓年輕干部少走彎路,更快從 “門外漢” 蛻變成群眾信賴的 “貼心人”。
如今,在天寶鄉的田埂地頭、農家院落,越來越多像皮詩雨這樣的年輕干部活躍著:他們揣著筆記本走村入戶,把群眾的訴求記在紙上、刻在心上;他們跟著老干部學經驗、到群眾中去了解民情,在解決群眾 “急難愁盼” 中收獲滾燙的信任。“讓年輕干部在基層經風雨、見世面、長才干,才能培養出真正懂群眾、愛群眾、為群眾的好干部。” 該鄉黨委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天寶鄉將繼續優化年輕干部培養的 “沃土”,讓更多年輕干部在為民服務的一線錘煉成長,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動能。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