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曹琦)“以前來辦事,隔著柜臺總覺得有距離;現在坐在一起拉家常,啥問題都能敞開說,心里踏實!”9月9日,在竹山縣潘口鄉潘口河村黨群服務中心,村民程磊剛辦完業務,看著眼前開放式的服務空間,忍不住點贊。
這溫暖的場景,源于竹山縣推進的黨群服務中心親民化改造。近年來,該縣以“辦公面積最小化、服務功能最大化、群眾體驗親民化”為核心理念,通過試點先行、常態運營、經驗推廣,讓曾經的“行政辦公點”,變身群眾愿來、愛來、常來的“居民會客廳”,為基層治理注入溫情與活力。

“變臉”后的壩下第一村:潘口鄉潘口河村。通訊員 供圖
試點破題:聽群眾意見改出“家味道”
“希望加個休閑區,沒事能來聊聊天”“辦事流程能不能再簡化點”……去年,竹山選定潘口河村、麻家渡鎮營盤河村等四個村(社區)作為首批試點,通過屋場院子會、線上征集等方式,把改造“話語權”交給群眾。
“從設計方案到施工細節,都跟著群眾需求走。”潘口河村黨支部書記喻斌介紹,改造中,村里拆除傳統柜臺,換成沙發、茶幾;營盤河村則劃分出茶水吧、閱讀區、會客區,連裝修色調都選了群眾喜歡的暖色系。縣委社會工作部全程跟蹤調度,保障資金及時到位,四個試點不僅順利通過市級驗收,更成了“網紅打卡地”。
走進麻家渡鎮營盤河村黨群服務中心,清晨有老人在閱讀區讀報,午后村民圍坐茶水吧議村務,周末兒童游樂區滿是歡聲笑語。“這哪是辦事的地方,比自家客廳還舒服!”村民王大叔笑著說,上周村里就在這兒開“院子會”,大伙你一言我一語,很快定了村頭道路整修方案,如今施工隊已進場。

“變臉”后的全國民主法治示范社區:寶豐鎮施洋路社區。通訊員 供圖
常態運營:讓“會客廳”飄滿煙火氣
“改造不是終點,服務才是核心。”竹山縣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說,試點村(社區)圍繞“群眾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讓“會客廳”真正“活”起來。
潘口河村推行“坐班+代辦”模式,設立“代辦窗口”,針對老弱病殘群體提供“上門辦”服務,今年已代辦事項120余件。“給孫子辦入學證明,喝著熱茶半小時就搞定,不用來回跑!”村民李大姐的經歷,成了很多人的共同感受。
寶豐鎮施洋路社區則聚焦“一老一小”,開設“銀發課堂”和“四點半課堂”。每周二、四上午,志愿者教老人用智能手機、下棋娛樂;下午四點半,孩子們在這里寫作業、參加興趣班。“孫子以前放學后沒人管,現在有老師輔導,我們老兩口也放心。”社區居民張奶奶常來接孫子,還總愛在休閑區多坐會兒,“工作人員比親人還貼心”。
擂鼓鎮棗園村更把“會客廳”變成治理陣地,設立矛盾調解“事事順”說事室和“鄉賢議事廳”。上個月,兩戶村民因宅基地邊界起爭執,村書記把雙方請到議事廳,泡上茶、擺上瓜子,聊著聊著就握手言和。今年以來,村里通過這種方式化解矛盾13起,化解率100%。

“變臉”后的綠松石小鎮全國淘寶村:麻家渡鎮營盤河村。通訊員 供圖

“變臉”后的全省鄉村振興示范村:擂鼓鎮棗園村。通訊員 供圖
全域推廣:讓溫情服務覆蓋更多角落
首批試點的成功,為竹山推開了基層服務升級的“新窗口”。今年,該縣計劃再擴展6個改造點位,復制成熟經驗的同時,更注重“因地制宜”——山區村側重“代辦服務+產業議事”,社區強化“便民服務+文化活動”,讓每個“會客廳”都精準對接群眾需求。
“不僅要建好,更要管好用好。”該縣還同步健全運營機制:建立“群眾點單、中心派單、志愿者接單、群眾評單”閉環,定期開展滿意度測評;加強工作人員培訓,讓“微笑服務、主動服務”成為常態;引入社會組織,增設健康義診、技能培訓等項目,讓“會客廳”兼具“服務站”“充電站”功能。

第二批親民化試點:樓臺鄉馬嶺村。通訊員 供圖
從“隔著柜臺”到“坐在一起”,從“行政辦公”到“溫情服務”,竹山黨群服務中心的“變臉”,變的是空間形態,不變的是為民初心。未來,該縣將持續以親民化改造為抓手,讓黨群服務中心成為凝聚黨心民心、引領基層治理的堅強陣地,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溫暖力量。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