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羅宇翔 朋欣雨)十堰市鄖西縣地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肩負著“一泓清水永續北送”的重要使命。2024年12月,水資源稅改革試點全面推行以來,國家稅務總局鄖西縣稅務局充分發揮綠色稅收調節職能,以“申報提速、協作擴圍、激勵導向”為核心,持續優化水資源稅管理,引導企業增強節水意識,提升用水效率,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優化流程,申報繳費駛入“快車道”
“作為水電站,我們年取水量超過千萬立方米。以往申報繳費需分別向水利、稅務兩個部門提交計劃、報告并繳費,如今通過水資源稅改革,流程得到了顯著優化,辦稅效率大幅提升。”中廣核漢江集團負責人陳聰提起費改稅前后的變化,感觸頗深。
隨著改革推進,納稅人辦稅體驗明顯改善。陳聰表示:“如今取水許可和納稅申報實現跨部門實時共享,我們在電子稅務局可直接調取審批數據,系統自動帶出臺賬、一鍵核算稅款,全程不超過20分鐘。”
為做好改革銜接,鄖西縣稅務局與水利部門強化協作,積極推進取水用途、地點及節水信息的整合與共享工作,持續優化電子稅務局申報流程,努力實現納稅人“無需重復錄入”的便捷高效體驗。鄖西縣稅務局稅政三股負責人羅宇翔介紹,稅務部門前期梳理重點取水企業名單,配備“稅務管家”提供差異化輔導,明確政策適用標準,依托“智稅行”服務模式,通過征納互動線上實時答疑。目前已累計服務企業次數超100余次。
機制創新,跨域共治織就“防護網”
鄖西縣孤山水電站位于漢江交匯處,壩址橫跨鄖西縣與鄖陽區兩地,是區域重要的清潔能源項目。因跨區特性,其稅收征管及收入分配一直是難點問題。依據2018年兩地政府與企業共同簽訂的稅收分配協議,鄖西縣與鄖陽區按一定比例共享稅收收入。
跨區域稅收征管在實踐中曾面臨挑戰。此前,雙方就企業留抵退稅回補稅款是否參與分配存在不同意見,協調難度較大。而在水資源稅改革推進過程中,兩地稅務部門從大局出發,積極構建協同治稅機制,率先在水資源稅征收管理中實現突破。
2025年1月,鄖西縣稅務局與鄖陽區稅務局在征管核心系統中完成跨地區稅收分配功能設置,實現水資源稅收入共享,明確按協議比例自動劃分稅款。現在,企業僅需在鄖西縣完成一次性申報,系統即實時按比例將稅款分別劃轉至兩地,徹底解決了納稅人“兩頭申報、多次跑動”的難題,實現了跨區域水資源稅征管一體化和利益共享,為跨域水電站稅收管理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鄖西經驗”。
政策引導,節水轉型釋放“倍增效應”
水資源稅實行從量計征,設置差別稅額,企業的水資源稅負將與其用水量、用水效率直接掛鉤。“水資源稅改革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制度創新,倒逼企業提高用水效率、優化用水結構,持續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鄖西縣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以十堰市鍶源飲品有限公司為例,企業依托鄖西縣香口鄉樹撐巖村千年老泉優質水源,生產天然礦泉水。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線貫通,該公司開通“堰水進京”生產專線,讓好水出山“天下知”。在稅收政策引導下,公司將節水理念深度融入生產全流程,積極實施節水技術改造,引進物聯網智能監控系統,對取用水進行實時監測與動態管理;改造反滲透凈化設備和灌裝生產線,新增循環水回收裝置,實現清洗水、沖洗水多次回用與再凈化,大幅降低新鮮水取用量。目前,公司每日可節水約40立方米,用水效率提升超12%,節水率提高逾5%。
“水資源稅政策讓我們真正意識到‘節水就是增效’。”公司負責人金漢波表示,“通過推進節水改造,2025年第一季度水資源稅同比減少約2184元,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水資源稅政策效能的充分發揮,離不開征管機制的持續優化與創新。鄖西縣稅務局通過深化部門協作、突破區域壁壘、引導企業轉型,實現了水資源稅從“征得準”向“管得精”、“治得好”的深層躍遷。這一系列管理實踐,不僅夯實了綠色稅收的調節基礎,更為核心水源區探索出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共進的良性循環之路,為“一泓清水永續北送”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和源源不斷的“稅動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