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鄭楨楨 秦洪濤)半年劇痛,左腳趾發黑壞死,輾轉求醫無門后,85歲的李大爺(化姓)一度以為只能在痛苦中等待截肢。然而,在十堰市人民醫院,一場由燒傷與創面修復科和介入科等多學科專家聯手的“保肢戰”,僅用一周多時間就逆轉了局面。這不僅是一次高難度手術的成功,更彰顯了該院“以患者為中心”的多學科協作模式的強大力量。
半年煎熬求醫無門,老人深陷截肢陰影
“要知道這兒能治好,我早來了,白白受了這么長時間的罪!”術后康復中的李大爺躺在病床上,一句話道盡了過去半年的辛酸與煎熬。
半年前,李大爺的左腳小腳趾皮膚逐漸變黑,周圍組織開始紅腫潰爛、流膿,疼痛難忍。他嘗試自行敷藥,但效果甚微。在家人陪同下,他曾前往當地醫院就診,被診斷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肢體末梢因嚴重缺血壞死。但由于高齡、手術風險大,當地醫院未能為他實施手術。

田詩政團隊正在制定治療方案。通訊員 供圖
MDT精準“破案”,鎖定17厘米血管閉塞
一個偶然的機會,家屬得知十堰市人民醫院設有創面修復門診。8月23日,無法行走的李大爺坐輪椅來到該院。
“患者當時左足明顯水腫,小趾發黑壞死,趾骨外露,軟組織潰爛伴滲液,感染嚴重,觸痛顯著。”接診醫生回憶道。
面對復雜情況,燒傷與創面修復科主任田詩政團隊迅速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先行清創,控制感染,并進行全身抗感染和支持治療。但這僅是第一步,要徹底解決問題,必須找出病根。
8月29日,患者病情稍穩后,科室啟動多學科診療(MDT)機制。介入科謝興武主任、醫生張正宇與燒傷與創面修復科副主任醫師龔慧共同會診。血管彩超與造影結果顯示,李大爺下肢動脈存在長段閉塞伴嚴重鈣化,正是這處17厘米的“堵塞”導致足部病變。
兩小時微創介入,血管再通立見成效
綜合考慮患者年齡和血管條件,謝興武決定實施“下肢動脈血管成形術”,以微創介入方式打通血管。
當天下午手術開始,術中發現動脈閉塞段長達17厘米,血管壁鈣化嚴重,并存在夾層,隨時有破裂風險。在團隊精細操作和密切監護下,歷經兩小時緊張手術,最終成功打通血管,左下肢遠端血運恢復。
當晚,困擾李大爺半年的劇痛顯著緩解,腳底恢復溫度。他激動地說,“真該早點來人民醫院!”。

謝興武正在查看檢查結果。通訊員 供圖
多學科無縫協作,全面助力康復
“介入治療打通了血管,但創面愈合同樣需要精心管理。”田詩政表示。
手術成功后,燒傷與創面修復科團隊持續為李大爺進行創面換藥和支持治療。換藥操作輕柔細致,最大限度減輕患者痛苦。醫療團隊動態調整方案,護理人員每日多次巡查,以專業和溫情守護患者康復。
短短數日,李大爺左足創面肉芽組織生長良好,創面逐漸縮小、愈合,他的臉上也重現笑容。
以患者為中心,MDT體系凸顯優勢
李大爺的成功保肢,是十堰市人民醫院MDT體系高效運作的例證。近年來,針對糖尿病足、血管性潰瘍等復雜難愈性創面,該院已形成“門診篩查—病區收治—多學科診療—介入與外科協同—快速康復”的一體化流程。
“我們最大的優勢就是不‘單打獨斗’。”田詩政主任表示,“通過整合介入科、顯微外科、心內科、內分泌科、骨科等多學科資源,我們能為患者量身定制最佳治療方案。”
謝興武主任特別提醒,高齡、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高危人群,若出現下肢發涼、間歇性跛行等早期癥狀,應盡早進行血管評估,避免延誤治療導致截肢等嚴重后果。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