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 皮小辰、鄒幸)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10月12日至13日,隨州市舉行“感受隨州看發展”融媒體基層行活動。來自中央、省、市19家媒體的30多名新聞記者,走進隨州部分村莊,圍繞脫貧產業發展、美麗鄉村建設、圓夢小康生活等進行實地采訪,進田間地頭、聽村民談家鄉發展變化,再綜合運用視頻短片、文字、圖片等多形式、多角度、立體化地講述隨州脫貧故事,助力隨州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
鄉村旅游帶火了村莊 外出的村民紛紛返鄉創業就業
10月12日,媒體行一行走進淮河鎮龍泉村,小橋、流水、人家、廣場,整個村落古色古香的民房與具有年代感的圍欄既各具特色又相映成趣,成為龍泉村最具特色的民居風情。來來往往的游人駐足觀看鄉村美景,用手機留下動人的笑臉。
隨縣淮河鎮龍泉村,上世紀末還是偏遠的窮山村。為改變生活面貌,一部分村民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上山砍樹燒炭。由于森林資源豐富,這里的木炭一度因品質上乘暢銷鄂豫兩省,成為遠近聞名的“木炭村”。但是,燒炭破壞森林資源,導致環境越來越差,資源枯竭,村民越燒越窮。
2009年,隨岳高速北段建成通車,高速入口距龍泉村不足2公里。當地政府搶抓機遇,狠抓道路建設。很快,一條連接隨岳高速與312國道的公路穿村而過,一下拉近了村莊與外界的距離。
2009年,湖北玉龍旅游集團在實地考察后,決定投資1.2億元,在該村的龍潭河建設大型神話情景漂流項目。項目于當年年底動工,漂流河道全長9公里,落差110米,沿途設計了《西游記》系列故事情節。
自2012年正式開漂后,景區迅速叫響鄂豫兩省,游客量逐年增加。據統計,漂流旺季的3個月,游客量可達30多萬人次,旅游收入3000余萬元。景區的火爆也帶熱了當地旅游經濟。發展農家樂、售賣旅游商品、在景區務工,當地350余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該村曾經的貧困戶宋國樸以前日子過得很艱難,夫妻倆身體殘疾,靠著幾畝薄田一年收入只要3000元。因為熟悉村里情況,漂流景區聘請他做土建管理工作,每年工資三四萬元,生活頓時變了樣,房子也翻新了,日子越過越好。
“全村90%的村民從旅游中獲益,人均收入由2009年的4000元上升到2019年的2.6萬元,2016年整村實現脫貧出列。原來出去打工的人紛紛回到村里,有的就近務工,有的開起了農家樂和民宿。”村主任陳進說,西游記漂流項目的引入,激活了全村沉睡的資源。
2018年,景區加大投資,已建成第一期玻璃棧道等10個子項目,形成了“1+10”項目群,變“一季游”為“四季游”,讓每年數十萬的游客來到這里隨時隨地都有玩的。
談到未來發展,該村村委會主任陳進介紹,龍泉村發展以旅游為主,制定“一主兩翼”發展規劃,主要以西游記漂流為依托,左翼成功引進神農部落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以觀光、休閑、旅游、康養為主打,帶動周邊群眾100人就業。右翼引進玉皇頂道教文化園,已建成9公里產業路,種植2000畝高山茶,村集體占30%股份,帶動群眾50余人就業。龍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促進了村民思維觀念的轉變,促進了社會風氣的好轉,同時也給龍泉村民致富奔小康帶來了希望。三年內有望打造2個以上國家4A級旅游景區,實現“千名旅游人、億元產業村、旅游促發展、鄉村共振興”的目標。
同處于桐柏山麓、淮河源頭,隔壁的西二道河村不甘落后。當地靠優美的自然環境招商引資吸引來河南客商杜天奇。2013年,62歲的杜天奇為了尋找一處健康養老的地塊,在西二道河村流轉開發了一條15平方公里的山谷,每年為當地帶來流轉租金100多萬元。如今,一個規劃總投資12億元的抱樸谷養生產業園已初具規模。建設有中藥材示范基地、中藥材標本館、中醫館、養生堂,成為集中藥材種植、開發和應用為一體的中醫藥康養旅游示范園區。
正在分揀晾曬中藥材的農戶逯德煥介紹,園區堅持體育建身、中醫養生、自然養性、文化養心的發展理念,采用“公司+農戶”的扶貧模式,有20多戶貧困戶長期在此就業,年收入3萬元左右。
下一步,公司計劃擴大中藥材種植規模5000畝,帶動周邊農戶種植2萬余畝,讓中國傳統中醫文化和療效惠及更多的人。
特色種養殖產業落戶鄉村 貧困戶就地務工脫貧
10月13日,媒體一行走進廣水市長嶺鎮泉水村傳奇園藝多肉植物種植基地,看見多彩斑斕的多肉植物競相生長。圓嘟嘟的身體、小巧的外形、豐富的色彩,讓人喜愛有加。一盆盆生長茂盛的多肉植物正被工人們裝箱打包,發往全國各地。
2016年,廣水市傳崎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在該村建設了占地面積100余畝的多肉植物種植基地。公司的淘寶店“傳奇園藝”位居淘寶網綠植花卉銷量榜全國第一,年銷售額達到5000萬元。
“一方產業帶富一批人。”該村第一書記郝旭東說,多肉植物的健康發展拓寬了村民的致富渠道。
“每個月能掙2000多元錢,年底還有分紅,日子越過越紅火了。”基地里,該村貧困戶劉明秀正忙著把晾好的多肉頭移栽到地里。她的老伴因中風臥床14年,兒女不在身邊,家里日常生計靠她一人維持,但因年紀較大,找工作一直很困難。
“泉水村有30多人常年在多肉基地打工,每人每月能掙2000多元錢。”郝旭東介紹,基地多次開展多肉種植技術精準扶貧培訓課,幫助貧困戶自主創業致富。
泉水村原來是個“空殼村”,村集體既無產業,又無收入,曾是廣水市51個重點貧困村之一。
2018年8月,身為廣水市財政局農村財政管理局副局長郝旭東,被下派到泉水村任“第一書記”。在郝旭東的帶領下,該村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積極與華中農業大學建立有效對接,其規劃打造的‘泉水花韻’田園綜合體,作為該校科研、試驗、學生實訓基地。同時,積極聯系廣水煙廠、發改、財政、農業等部門和企業,爭取項目資金,先后爭取項目資金1200多萬元,支持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事業發展。
近年來,泉水村依托優質的山水資源,先后引進傳奇園藝、湖北大自然有限公司、財進原生態養殖有限公司等8家龍頭企業,流轉土地3000畝,使近300戶村民出租土地收租金,入股合作社分股金,公司打工賺薪金。
如今,昔日的“山旮旯”,變成助力群眾脫貧增收、推動村級經濟跨越發展的“聚寶盆”。
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轉型,為全村經濟發展注入活力。2019年,泉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30萬元,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400余人,輻射帶動233戶村民自主創業致富,通過入股分紅、利益聯結等方式,戶均增收5000余元。
同樣,位于廣水市關廟鎮的鐵城村,也依靠當地特色種養殖帶領村民走出了一條致富路。
鐵城村山場大、林地多,土地資源較為豐富和村民世代沿襲下來的種養植習慣,具有較為豐富的種養植經驗等優勢。
近年來,鐵城村圍繞產業發展,以香菇種植、花卉苗木、光伏發電、艾葉種稙等為主導產業,成立了鴻瑞種養殖專業后作社和香菇種植專業合作社,按照貧困戶入股份紅、基地務工等方式,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鐵城村是關廟鎮重點貧困村,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30戸301人,通過發展產業,該村2018年整村出列。為鞏固扶貧成果,在駐村干部鎮黨委書記劉永強的極力引薦下,今春成功引進浙江老總張秋月首次投資300萬元,在該村流轉土地500畝生產苗木,吸引貧困戶前來務工。可吸收固定男工20人常年務工,月收入4O00元以上。吸收婦女老弱群眾打零工,每裝一株樹苗0.15元,月收入1800元左右。
村民王傳國已連續在苗木基地工作了20多天,收入三千多元,他逢人高興地說:"村里的苗木基地給村集體增加了收入,也給我們提供了工作的機會,不用離開家就能打工賺錢!”
打造鄉村田園綜合體 助力貧困戶脫貧增收
10月13日下午,在隨州市曾都區何店鎮桂華村鄉村田園綜合體——蔬菜大棚基地,媒體行記者看到棚內的黃瓜、茄子、辣椒等蔬菜青翠欲滴,長勢旺盛,一片豐收的景象。
不遠處的分揀大棚里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一批批綠色、無污染的新鮮黃瓜、茄子,經過現場挑選、稱重、裝箱、裝車等流程,被送往深圳、武漢、鄭州、等地的蔬菜市場。這一切讓桂華村的貧困戶個個喜上眉梢。
2018年年初,桂華村通過招商引資,引導企業興鄉,與金桂農業有限公司合作,采用 “集體+金桂農業有限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發展大棚蔬菜,由集體、企業共同出資,農戶投勞,每個大棚交由一戶貧困戶經營,大棚蔬菜播種、除草、采摘全部由貧困戶參與,按工作量支付勞務費用,蔬菜售出后,掛牌經營的64名貧困村民還可享受利潤分紅。2018年,該村流轉土地20畝,建起蔬菜大棚26個,當年大棚蔬菜種植兩茬,純收入超過10萬元。
57歲的謝萬琴是桂華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患有糖尿病,需常年服藥治療,丈夫李恒清同樣身患慢性疾病。“建大棚之前,我們到處打工,沒有手藝。現在有了大棚,就有了正當‘營生’,每天在大棚參加勞動,旺季時每月有兩、三千元的收入,年底還有分紅,圓了我們的脫貧致富夢,好日子指日可待。” 謝萬琴言語中透著堅定自信。
嘗到產業發展的甜頭,2019年,桂華村再流轉土地30余畝,再新建大棚46個,除了黃瓜、茄子、豇豆等傳統的種植項目,在經過實地考察后,該村又引進八月瓜種植項目。
據桂華村黨支部書記龔煥新介紹,今年,桂華村繼續完善蔬菜大棚產業基地建設、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改造機耕路渠,添置生產農業機具,強化統一銷售、結對幫扶,預計年產值可達70萬,綁定貧困戶64戶,每戶增收2000元。
毗鄰何店鎮的曾都區洛陽鎮小嶺沖村,同樣打造林果扶貧基地,帶動貧困戶參與增收。
該村是一個典型的三面環山的山區古村落,有著豐富的人文,歷史和自然資源稟賦。近年來,小嶺沖村緊緊依托旅游發展優勢,發展了藍莓、雙臂梨、泉水柑、軟籽石榴等特色林果產業,形成了集“觀光、采摘、體驗”于一體的現代農旅產業發展模式。
小嶺沖村林果扶貧基地啟動于2017年10月,累計建設規模260畝,投入資金200余萬元,其中產業扶貧資金130余萬元,帶動貧困戶30戶。該項目一期建設規模160畝,其中藍莓基地40畝,雙臂梨40畝,泉水柑40畝,軟籽石榴40畝。
2019年9月該項目啟動二期擴規,又發展軟籽石榴30畝,雙臂梨70畝。該扶貧項目按照“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經營模式,即村委會負責主導,小嶺沖鄉村旅游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組織實施,貧困戶參與的模式。
小嶺沖村村書記甘宏偉介紹,村林果基地最大限度惠及廣大貧困戶,通過流轉貧困戶土地帶動增收。在勞務用工上優先使用貧困戶,累計帶動30戶,40人貧困戶就近務工,年人平收入平均可達5000元以上。
同時,將全村除除五保兜底戶和全家外出務工19戶外的83戶,297人全部納入了村級合作社,貧困戶為合作社成員,基本實現貧困戶全覆蓋,同時鼓勵貧困戶出資入股,待產業受益后的純收入折算成集體股和個人股兩大股份,貧困戶按戶為單位設立個人股,寫進了合作社章程,進一步鞏固了脫貧成果。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