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人大代表劉飛香建議,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提升發展的競爭力和持續力。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黨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圍繞科技創新建言獻策,為實現科技強國夢貢獻智慧力量。
如今,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要素和依靠力量。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堅定創新自信,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一往無前的奮進姿態,向著科技強國建設的目標闊步前進。
新華社記者 殷博古 攝

全國人大代表馮艷麗就為實現高質量發展貢獻航天力量發言。
新華社記者 劉彬 攝

全國人大代表蔣小松就充分發揮科技第一推動力作用發言。
新華社記者 劉彬 攝

全國政協委員錢鋒建議,充分發揮青年科技人才作用,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注入不竭動力。
新華社記者 翟健嵐 攝

全國政協委員張樹華就促進科技合作發言。
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全國政協委員劉明忠建議,要以改革激發各類人員創新創造的積極性,全面推進自主創新,組建多個產學研一體的創新中心,切實增加裝備制造業產業鏈的韌性。
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說,今年5月將進入空間站工程建造階段,并將再送6名航天員進入中國空間站。
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這是中新廣州知識城“中國納米谷”一期工程納米智能技術科技園(2021年5月25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2021年4月29日11時23分,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任務取得成功。
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2021年2月26日,嫦娥五號搭載的太空稻種在華南農業大學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溫室萌芽。
新華社發(張梓望 攝)

2021年5月15日7時18分,天問一號著陸巡視器成功著陸于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火星成功。這是航天科研人員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指揮大廳慶祝。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這是2021年6月11日公布的由祝融號火星車拍攝的“著巡合影”圖。
新華社發(國家航天局供圖)

2021年3月29日在維護保養期間拍攝的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2021年3月底,“中國天眼”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2021年7月8日拍攝的北京科興疫苗生產流水線。
新華社記者 彭子洋 攝

在福建省福清市的福耀玻璃集團汽車玻璃生產車間,機械手在生產線上作業(2021年1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2021年5月26日,在貴陽舉辦的2021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參會者在了解智慧城市治理中心。
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2021年11月22日,陜西省安康市白河高級中學機器人社團的學生在制作機器人。
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2021年10月21日,一名小朋友在北京展覽館參觀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
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