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劇屬打鑼腔系地萬戲曲劇種。楚劇的基本內容主要表現在劇目、聲腔、表演三個方面。

現有劇目約500個,早期以小戲、折子戲為主,進城后多演折子戲和cc本戲”,并移植了其他劇種的劇目《蝴蝶杯》、《軟玉屏》、《三滴血》等。1927年整理、演出、出版了一批反對封建、追求民主的劇目,有《小尼姑思凡》、((終身大事》等66個。1932 年后上演連臺本戲和公案戲。抗日戰爭時期,創編演出了以愛國御侮為內容的歷史故事戲和現代戲,有《新雁門關》、《岳飛》、《血戰寶山城》、《湘北大捷》等。建國后,經過戲曲改革,整理了80多個傳統劇目,其中《葛麻》、《百日》、((呂蒙正潑粥》、《打豆腐》、《楊絆討親》、《趕會》、《秦香蓮》、《寶蓮燈》等成為久演不衰的優秀劇目。特別是《葛麻》拍成電影,飲譽全國。創作的《劉介梅》、《雙教子》、((追報表》等也頗具影響。改革開放后,好戲連臺,創作的《獄卒平冤》、《虎將軍》、《養命的兒子》、《中原突圍》、《娘娘千歲》等均在全國獲大獎。
傳統唱腔有正腔、小調兩大類。正腔有迓腔、仙腔、悲腔、四平、西江月。迓腔有男迓腔和女迓腔。迓腔的板式豐富,表現力強,能抒情能敘事,是楚劇的看家腔。后又創造了悲迓腔和西皮迓腔。小調約有60支,采自黃陂、孝感一帶的民歌、燈調,生活氣息濃,口語化強。上世紀六十年代楚劇將湖北高腔吸收進來,或作創作素材,或改造曲牌結構,配上管弦伴奏,并用黃孝及漢口語言演唱,從而既豐富了楚劇傳統音樂的表現力,也為楚劇增加了一類新的腔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