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燈戲,又叫恩施燈戲。是恩施州土家族人民群眾喜愛的民間傳統劇種之一。系在花燈歌舞的基礎上發展形成,恩施燈戲是起源較早的一個民間地方劇種,系在花燈歌舞的基礎上發展形成,于清乾嘉年間由四川傳入恩施。
據《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中關于川劇形成概況的記載,恩施燈戲源起四川燈戲,四川燈戲是川劇的“祖宗戲”,廣泛流行于農村。恩施與四川山水相連,文化習俗相近或相似,語言也相互溝通,因此,“燈戲”一經流入恩施,并與本地文化習俗、語言等相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地方劇種——恩施燈戲。從其流入、演變的歷史進程來講,恩施燈戲從流入至本土化、定型化,當有近200年的歷史。
恩施燈戲唱腔主要有正腔和小調兩大類,以恩施流行的花鑼鼓和稱之為“大筒子”的胡琴伴奏,用恩施方言演唱。其特點有四:一是服裝道具簡單,一件官衣、一頂紗帽、三副口條、一把劍足矣 ;二是人物少,生、旦、丑三行,出臺常為一男一女, 最多不超過4人 l三是器樂不多,文場只需1人用“大筒子”伴奏,武場增加鼓、鑼、錢.四是不擇演出場所,院壩、 廣場皆可。燈戲因演出意義不同而名稱各異。新春元宵,歡度佳節,稱“賀新燈”;清明祭把,稱“清明燈”;壽涎祝壽,稱"壽燈”;男婚女嫁、抱子添孫,稱“喜燈”;燒香還愿、酬神祭把,稱“公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