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處在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由此往前依次回溯,是廣播電視時代、報紙時代、手書傳播時代、口頭傳播時代;而從此開始,已經或即將開啟的將是一個全新的時代:“云傳播”時代。我們非常幸運,能夠生活在這個重要的歷史關頭,腳踏兩個歷史階段的分界線,領略歷史風云變幻的奇情壯采。這可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經歷的。五年前,我曾在接受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采訪的時候講過三個觀點:以云計算為代表的科學技術給人類信息傳播帶來了巨大影響,這是人類傳播史上的巨大轉折;云計算、云傳播給社會變遷帶來巨大影響,這場革命正在進行中;傳播呈現碎片化,我們的研究也是碎片化的,傳播學要發展,需要把不同性質、不同形式的研究串聯起來,這時新的傳播理論才會出現。幾年多的時間過去了,欣聞由華中科技大學李衛東教授撰寫的《云傳播時代:人類傳播與治理的云端化、平臺化、泛在化、社交化和智慧化變革》(以下簡稱《云傳播時代》)一書在科學出版社出版,我有幸成為最早的幾個讀者,在通讀全書后,感觸頗深,現談一些感受以饗讀者。
一、“云傳播”理論體系的建構
作為一本學術專著,李衛東教授的《云傳播時代》,不是對已經成型的客觀事物的經典性描述,而是對基本上還處于未知領域的新興事物的探索。處在新時代的門口,李衛東教授以前瞻性的思維,圍繞下面這些關鍵問題逐步展開論述:云計算將對人類信息傳播模式產生哪些革命性影響?云計算環境下人類信息傳播模式是什么樣的?云傳播與傳統的傳播模式具有哪些本質的不同?云傳播是如何運行和實現的?云傳播將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與治理帶來哪些影響?基于對這些問題的深邃而綿密的思考,建構了層次分明、邏輯嚴謹、結構合理,云傳播理論體系??v觀全書,作者在如下七個方面聚焦,實現了新時代傳播理論的新探索。
其一,作者基于云傳播的流程變化和內在機理創建了云傳播的理論模型。在深入研究國內外有關云計算的學術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對大量云服務平臺的體驗研究和跟蹤調查研究,運用系統分析法和規范的理論模型建構方法,建構了云傳播的理論模型,主要包括云傳播的系統模型和層次結構模型。書中提出,云傳播是對人們通過“互聯云”進行信息傳播活動的社會總過程的總體描述;云傳播系統包括用戶、云終端、云服務、云計算中心等要素,其中云終端是工具,云服務是媒介,云計算數據中心是基礎平臺;云傳播的層次結構模型主要包括終端層、應用層、數據層和資源層。[注1]這一模型建構,深化了人們對復雜的云傳播現象認識,便利于人們從現象入手,把握云傳播的本質。
其二,在媒介變革層面,《云傳播時代》提出云服務將成為云傳播時代的人類信息傳播的新型媒介。一種新型的傳播模式一般都要依賴一定的媒介。作為一種新型的傳播理論模型,必須回答信息傳播活動主要依賴什么樣的媒介才能實現和完成。在云傳播環境下,將形成以軟件服務和平臺服務為基礎性制作媒介,以基礎設施服務為基礎性傳輸媒介,以云終端為收受媒介的新型媒介體系;在云傳播模式下,軟件服務和平臺服務兩類云服務是基礎性的制作媒介,媒介組織無需自身開發制作媒介產品,只需接入云服務即可;云傳播環境下,基礎設施服務是基礎性的傳輸媒介,專業媒介組織無需再花費大量的經費建設專屬自己的傳輸媒介,只需借用第三方提供的基礎設施服務。[注2]這一觀點既關照了當前的媒介發展的實際情況,也預測了媒介未來發展的基本趨勢,兼具現實性和前瞻性。如縣級融媒體中心借助央視新聞移動網的“全國縣級融媒體智慧平臺”,就可搭建其融合傳播媒介;政府機構、企業和各級專業媒體可借助央視新聞移動網建立其移動直播媒介。在傳統模式下,媒介內容的發布和收受受到諸多限制,同一媒體只能面向同一媒介終端發布,如電視臺面向電視終端發布內容,用戶通過電視終端收受內容;報社通過報紙終端發布內容,讀者通過報紙收受內容,新聞站點通過門戶或客戶端軟件發布內容,用戶通過瀏覽器或客戶端收受內容。因此,信息如何及時達到真正需要的用戶,是收受媒介必須有效解決的重要問題。作者對這一問題做了專門論述,書中提出智能化收受媒介將是云傳播時代媒介形態發展的趨勢之一:在云傳播模式下,在媒介內容的把關層面,借助人工智能技術能實現內容把關的智能化;在媒介內容的推薦層面,借助人工智能技術能實現智能推薦。[注3]這些觀點能為人工智能與傳播媒介的融合發展提供重要思路,也能為人工智能技術在信息傳播領域的創造性應用提供具體的路徑和方法。
其三,在內容變革層面,《云傳播時代》提出大數據可視化將成為云傳播時代媒介組織內容生產的主線。云傳播可以釋放人類生產和傳播數據的巨大潛能,整個社會信息資源的積累已經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人類已經從小數據時代進入大數據時代。但海量信息的云傳播無疑會將人們帶入信息的汪洋大海,使得人們不知所措,大數據遠遠超出人們傳收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作者提出,大數據可視化是云傳播時代內容變革的基本趨勢,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大數據資源在云端的采集、存儲是云傳播的內容儲備過程;其二,大數據挖掘是云傳播的內容再生過程。[注4]新時代,大數據可視化將對傳播內容的表征系統、呈現形式和傳播效果產生革命性影響。
其四,在渠道變革層面,《云傳播時代》提出私密社交網絡將成為云傳播時代重要的信息傳播渠道之一。傳統的網絡傳播模式下,人們的傳播活動主要借助設備互聯所形成的實體網絡來完成。在新的傳播模式下,云傳播跨越實體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云傳播的傳播渠道主要依賴于人與人連接而成的“社交網絡”。傳統媒體借助社交網絡就能實現新聞作品的云傳播。如新華社“New China”賬號在臉譜、推特、優兔、“Instagram”、連我、“VK”等六大平臺使用19種語言發稿,總粉絲數突破1億,主賬號發稿量、瀏覽量、互動量等核心指標躋身世界主流媒體賬號第一方陣最前列,讓“中國聲音”更加清晰響亮。[注5]《云傳播時代》中將社交網絡創造性地劃分為“透明社交網絡”和“私密社交網絡”?!巴该魃缃痪W絡”中一切都是公開的,用戶的個人檔案資料、個人興趣愛好、發布的信息,以及用戶的社會關系網絡都是公開的,其他用戶都可以查看。隨著社交應用的發展和競爭的白熱化,“閱后即焚”社交網絡、熟人實名社交網絡、熟人匿名社交網絡、陌生人社交網絡等“私密社交網絡”逐步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因此,對傳統媒體來說,如何占領“私密社交網絡”這一正在蓬勃發展的新型輿論陣地就顯得尤為重要。
其五,在平臺變革層面,《云傳播時代》提出開放平臺將成為云傳播時代的人類信息傳播的新型平臺。到底如何實現云傳播,是新理論必須回答的一個基本問題。如果把萬維網站點看成大海上的一個個孤立的“島嶼”,那么“開放平臺”就是連接這些“孤島”的橋梁,能將數量眾多的“孤島”連成一片,變成一個虛擬的“整體”,能實現網上信息資源的云傳播。我們現在強調媒體融合,作為傳統媒體來說,開放平臺無疑是自身與新媒體平臺深度融合的連接器。但對傳統媒體自身來說,必須厘清自身擁有何種核心資源可以向第三方開放。要制定相應的總體戰略,必須清晰回答這些問題:對誰開放、如何開放、開放哪些能力;什么要自己做、什么由合作伙伴來做。在媒體融合的實踐中,傳統媒體在開放戰略的實施方面做了一些積極探索。如人民日報正從一家報紙到“平臺+內容生產者”,人民日報社嘗試用新模式連接更多用戶,打造體現主流價值的內容生態:上線不久的全國移動新媒體聚合平臺“人民號”,吸納入駐媒體機構7000余家,一些優質的自媒體也紛紛進駐,平臺日均審核推送原創資訊3500余條。[注6]《云傳播時代》建構了新媒體應用云傳播的開放關系圖譜,發現了新媒體應用開放平臺發展的基本規律,能為當前媒體融合戰略的推進能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
其六,在傳播生態變革層面,《云傳播時代》提出云生態將成為云傳播時代的人類信息傳播的新型生態環境。在云傳播時代,一種全新的環境已經被創造出來了,無處不在的“云”逐步成為人類生活的新環境,“云”和水、電和煤氣一樣逐步成為人類生活的必需品和基礎設施,能形成一種新型的媒介環境——云生態。云生態是云傳播時代媒介生態環境的新變革,其本質內涵可理解為一種基于云服務的媒介生態,云生態系統是以開放平臺為媒介與媒介、媒介與自然、媒介與政府、媒介與市場、媒介與社會、媒介與人的連接器的新型媒介生態系統,具有“連接器”、“感應器”和“催化劑”三大服務功能。[注7]
其七,在輿論環境層面,《云傳播時代》提出云傳播能催生新聞輿論引導的新格局。在云傳播時代,如何革新新聞輿論工作的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和業態?如何以云傳播為抓手構建輿論引導的新格局?《云傳播時代》的作者試圖探討和回答這兩個重要問題。通過分析傳統紙質媒體輿論引導面臨的困境,即傳播力下降、網絡影響力和輿論引導力較弱等,指出云傳播對傳統紙質媒體的影響,提出建構輿論引導新格局的戰略抓手:在云端實施智慧傳播,實現輿論引導的智慧化;打造新型應用模式,建立國外輿論引導“根據地”,形成“為我所用”的國際輿論場;在云端實施開放戰略,全面融入和引領網絡輿論場。[注8]
除此之外,《云傳播時代》還探討了新時代云傳播的信息化模式(云政務)、網絡空間安全(云安全)和人類社會治理模式(智慧治理)等重要命題。圍繞著以上七個重大問題的探索,刷新了過去人們對于信息傳播現象、傳播過程及其內在機理的基本認知,揭去了籠罩在云傳播上面的迷蒙的面紗,使得原本顯得神秘、復雜的傳播流程和機制,變得簡單明了,清晰可見。在此基礎上,來應對媒介與環境本身的變化,制訂準確的營運策略,滿足社會的需求,就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了。
二、《云傳播時代》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李衛東教授的《云傳播時代》一書是我國第一本系統研究云計算、大數據等人工智能技術環境下人類傳播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的專著。在媒介技術突飛猛進,傳播生態迅猛變革,傳播模式與機制急劇轉換的語境下這種建構和完善中國自身的傳播學話語體系的積極嘗試,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首先,《云傳播時代》對云傳播的內涵和外延進行了嚴謹的定義。作者認為云傳播是以“云服務”為媒介,以“共享”和“開放”為傳播機制,傳播過程主要在云端完成的新型的人類信息傳播模式。在此基礎上回答了“新型信息技術環境下人類傳播活動到底是什么樣的”的基礎理論問題。人類社會大體上經歷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每個階段的信息傳播都要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其基本的演變機制是:一種新型的信息傳播技術會逐步形成一種新型的信息傳播模式。信息技術日新月異,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正在從不同層面給人類信息傳播的行為和模式帶來重大變革,但哪個層面的發展變化最具變革性和基礎性?哪個層面的發展變化是其他層面發生變化的“自變量”和“原始動因”?從哪個層面把握和提煉人類信息傳播行為之變化,才能更好地揭示伴隨信息技術發展的傳播模式變革之本質?這是值得我們反思的重大理論問題。李衛東教授大膽提出,云計算(Cloud Computing)作為一種新型的計算模式,是信息技術發展歷程中最具革命性的重大進展,將對我們身邊的一切帶來革命性變化,是人類信息傳播行為和模式發生變革的原始動因,它形成了一種新型的人類信息傳播模式——云傳播,將人類帶入云傳播時代。
其次,《云傳播時代》建構了云傳播的理論體系。在新型信息技術層出不窮的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對人類傳播的影響,一直是學界研究的熱點選題,零散地探討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人類傳播影響的論文也非常多,也產出了重量的、很有價值的一些成果,但具有完整理論體系的專著并不多見。根據媒介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迄今為止的人類傳播活動可劃分為口語傳播時代、文字傳播時代、印刷傳播時代、電子傳播時代和網絡傳播時代。人類當前處于一個什么樣的傳播時代?在新傳播時代人類的傳播活動到底有哪些特征?如何從理論上系統地論述和闡釋人類傳播行為的新現象和新趨勢?這是急需回答的重大理論問題。該書提出人類即將進入云傳播時代,建立了云傳播的概念模型、系統模型和層次結構模型;從“云服務:云傳播的媒介變革”、“大數據可視化:云傳播的內容變革”、“私密社交網絡:云傳播的渠道變革”、“開放平臺:云傳播的平臺變革”和“云生態:云傳播的媒介生態變革”等方面建立了云傳播的理論體系。如何闡釋一種新型的傳播模式,如何建立具有一定突破性的傳播理論是有一定難度的。但對中國傳播學的發展來說又是極其重要的,關系到我們能否進一步完善和豐富中國傳播學的話語體系和理論體系。在我看來,該書的學術貢獻和理論價值在于提出了體系化、系統化的云傳播理論,這是一種有益的探索和嘗試,是值得提倡和鼓勵的。
該書還歸納了云傳播時代人類傳播與社會治理所呈現出來的發展趨勢:云端化、平臺化、泛在化、社交化和智慧化,能為各類媒體制定戰略規劃,特別是傳統媒體推進媒體融合提供一定的參考思路和企劃方案。正如書中所言,“云端化”主要表征傳播內容和傳播過程向云端遷移的傳播現象;“平臺化”則是信息技術資源提供商建立和完善平臺生態圈的發展過程,也是用戶不斷參與和使用平臺的一種趨勢;“泛在化”主要表征傳播活動“無處不在、隨時隨地”的現象;“社交化”主要描述社交網絡逐步成為人與人、人與物、人與服務、人與場景的連接器的一種發展趨勢;“智慧化”主要表征以智慧的挖掘和分享為主線的人類傳播活動的發展趨向。[注9]從實踐層面來看,云端化、平臺化、泛在化、社交化和智慧化也正逐步成為新媒體和傳統媒體轉型升級的共同選擇。如信息技術設備提供商和應用服務提供商都正在向云服務提供商轉型:華為的未來戰略是“一切在云之上”,正在全面打造“華為人工智能云平臺”,其“研發云”能為研發提供仿真云、持續集成云、設計云、桌面云、殺毒云、測試云、分析云七種服務,其戰略目標是“整合多云資源與服務,發揮多云優勢,降低云化成本,提供應用無縫的多云環境,并保障信息資產安全”[注10];騰訊云小程序解決方案是騰訊云專為微信小程序用戶提供的解決方案,使用戶能夠一鍵自動完成域名注冊解析以及云端資源分配初始化,快速搭建具備云端能力的專屬小程序底層能力;[注11]浪潮云能為區域政府、行業部委和大型企業提供覆蓋基礎設施服務、平臺服務和軟件服務的全面云服務。[注12]另外還有百度云、阿里云、網易云和京東云等等。
《云傳播時代》提出,在云傳播時代云服務提供商是中央級的媒體轉型發展的重要選項之一,“云端化+智能化”是媒介融合縱深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中央級的媒體建立專有云平臺,可滿足內部需要的同時,還可以向地方媒體開放其云基礎設施資源和云平臺資源;地方媒體可借助中央級的媒體云平臺,搭建自己的新媒體應用,可轉型為新媒體應用服務提供商??上驳氖牵瑐鹘y媒體在這方面正在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如新華社服務全國媒體的“現場云”新聞在線生產系統,已吸引超3000家媒體和黨政機構入駐,平均每天發起直播報道379場,成為全國最大的基于移動直播的短視頻在線加工平臺,能有效服務地方媒體融合發展;央視網“數據中臺”已形成“貫通多終端、統一管理”的數據采集分析體系,實現對央視網多終端覆蓋情況及傳播效果進行全流量監測、評估、分析,每天用戶訪問記錄超過100億條;2015年,新華社推出自主研發的“快筆小新”機器人寫稿系統,2017年底,新華社發布全球媒體首個人工智能平臺“媒體大腦”,提出建設智能化編輯部。[注13]另外還有,四川網絡廣播電視臺推出的四川全媒體云傳播平臺都是一些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總之,《云傳播時代》一書在實踐的層面,對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實施云端化、平臺化、泛在化、社交化和智慧化戰略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當然,該書也存在一些地方有待進一步探討和深入研究,比如云端化、平臺化、泛在化、社交化和智慧化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什么樣的,是否存在相互影響機制。另外,作者雖然提出了平臺社會的概念,但對云傳播對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等問題論述還有待進一步深入。這些問題需要作者在后續的研究中不斷深化。
(作者系華中科技大學領軍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傳播戰略研究院院長)
注釋:
[1]李衛東:《云傳播時代:人類傳播與治理的云端化、平臺化、泛在化、社交化和智慧化變革》,科學出版社,2018,第9-18頁。
[2]李衛東:《云傳播時代:人類傳播與治理的云端化、平臺化、泛在化、社交化和智慧化變革》,科學出版社,2018,第31-35頁。
[3]李衛東:《云傳播時代:人類傳播與治理的云端化、平臺化、泛在化、社交化和智慧化變革》,科學出版社,2018,第35-37頁。
[4]李衛東:《云傳播時代:人類傳播與治理的云端化、平臺化、泛在化、社交化和智慧化變革》,科學出版社,2018,第57-65頁。
[5]人民網:《守正創新 有“融”乃強——黨的十八大以來媒體融合發展成就綜述》, 2019年1月26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126/c1001-30591625.html。
[6]人民網:《守正創新 有“融”乃強——黨的十八大以來媒體融合發展成就綜述》, 2019年1月26日,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126/c1001-30591625.html。
[7]李衛東:《云傳播時代:人類傳播與治理的云端化、平臺化、泛在化、社交化和智慧化變革》,科學出版社,2018,第35-43頁。
[8]李衛東:《云傳播時代:人類傳播與治理的云端化、平臺化、泛在化、社交化和智慧化變革》,科學出版社,2018,第65-69頁。
[9]李衛東:《云傳播時代:人類傳播與治理的云端化、平臺化、泛在化、社交化和智慧化變革》,科學出版社,2018,第21-27頁。
[10]華為云。 https://developer.huawei.com/consumer/cn/cloudservice
[11]騰訊云:https://cloud.tencent.com
[12]浪潮云:https://cloud.inspur.com
[13]人民網:《守正創新 有“融”乃強——黨的十八大以來媒體融合發展成就綜述》, 2019年1月26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126/c1001-30591625.html。
(來源:《新聞與寫作》201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