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身著漢服的王斌在課堂上教學生行禮
□楚天都市報記者王進良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王永勝
他酷愛傳統文化,能背誦十多萬字的國學經典;他常身著漢服給學生講古代圣人故事,他的國學課堂就像是古裝影視劇;他的校園版“百家講壇”,很受師生歡迎……他是武漢市硚口區常碼頭小學的國學老師王斌,在他的帶領下,該校成了全市有名的國學特色學校。
小學國學課堂好似演古裝劇
“爸媽經常教育我們,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那么,《弟子規》里是怎么說的呢?”上周三上午第二節課,在常碼頭小學三(1)班,身穿漢服的王斌一上課就抽查了同學們一個問題。
“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臺下同樣穿著漢服的學生們,一邊搖頭晃腦一邊背誦起來,聲音洪亮,抑揚頓挫,顯然早已爛熟于胸了。
接下來,王斌又教大家溫習了一下拱手禮的要領:雙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雙手互握合于胸前。男生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女生則相反。同學們聞聽后,都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再一招一式地模仿著老師的樣子做了起來。
每周三上午第二節的這節國學課,是三(1)班柯晨希最期盼的,因為不但能聽到很多關于古代圣賢的故事,還能學到很多禮儀方面的知識。每周三回家后,她也當起了老師,將在學校聽王老師講的內容,再一招招地教給上幼兒園的弟弟及爸爸媽媽,“他們也都很喜歡,每當這時我就覺得很自豪。”
這樣的場景,最近幾年,幾乎每天都會出現在常碼頭小學的課堂上。人人讀國學學國學,天天能看到國學小活動表演,是常碼頭小學一道靚麗的風景。這一學風、校風的形成,離不開一個人——國學老師王斌。

能背誦十多萬字的國學篇章
現年47歲的王斌,看上去溫文爾雅,說話也是和風細雨,這一切似乎和他博學的國學知識有關。
王斌的書桌上擺滿了國學書籍,像《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等等。記者隨手抽出一本《中庸》,隨便找一句,他總能快速對出下一句。他說,這樣的篇目,雖沒有具體統計過,但背誦十多萬字應該是有的。
王斌對文學的愛好始于初中,那時就攢著零花錢去書店買《紅樓夢》《三國演義》之類書籍;而對于國學的偏愛,則大概是始于參加工作后。1990年,18歲的王斌師范畢業后,被分配到常碼頭小學擔任語文老師。那時的常碼頭小學地理位置偏遠,雖然是武漢人,但王斌往往選擇兩周或一個月回去一次。他將大把的時間用來看書,每月100多元的工資也總是抽出一部分買書來讀。
那些年,王斌廣泛涉獵了歷史、哲學、文學、傳統文化等領域的大量書籍,后來,逐漸對傳統文化經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道德經》等,以及兒童蒙學讀本《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等興趣濃厚,幾乎是熟讀成誦。“我今天對國學的熱愛和積淀,都是源自初到常小的那幾年。”王斌說。

學校因他打造成國學特色校
近年來,國家和學校對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王斌也擔任了學校的專職國學老師,這給了他更廣闊的施展空間。
孔子有教無類、溫故知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毎事問”“學無常師”“三月不知肉味”的學習態度,“舉一反三”“叩其兩端”的教學方法,朱熹的“讀書三到”“熟讀精思”“循序漸進”的讀書方法等,都成為王斌老師學習的內容,并由此舉一反三,在教學工作中付諸實踐。
在課堂上,王斌著重引導學生誦讀文本、理解詞句,用現代的眼光來把握體悟,找準經典與現實的契合點。并注重聯系學生實際,還適當引入了評書、相聲的表達技巧,盡可能把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國學課堂必須深入淺出和喜聞樂見,否則不算成功的課程。”他說。
2016年7月,在武漢市教育局組織的教師培訓中,王斌所作的“國學經典課程實踐”專題講座,得到全市參與培訓老師的廣泛好評。
學校利用王斌的特長,安排他在每周五的教師例會和每學期的家長會、家長學校上,給全校老師和家長進行國學講座,談師德、論修養、說仁義,并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重宣講中華傳統美德。
受王斌影響,學校每位老師都選擇一句國學經典作為座右銘貼在辦公桌上,或者設置為電腦桌面。學校“共讀經典,臻于至善”的辦學理念,也是王斌提煉出來的。“學校是全市知名的國學特色學校,這離不開王斌老師的帶動作用。”校長彭波向記者介紹。

七旬鐵桿粉絲追著聽他講座
近年來,王斌的國學“百家講壇”也逐步走出校園,面向社會,積極推廣傳播優秀傳統文化。他既在湖北省圖書館、武漢市圖書館及一些高校學術殿堂講過學,為社會各界、企事業單位做過各類學習傳統文化的講座;又深入基層為街道社區、普通市民做經典閱讀指導,還在各中小學大力推進青少年誦讀經典的活動。他講學風格生動活潑,受眾喜聞樂見,講學達數百場,聽眾數以萬計。
有位何姓爹爹一直讓王斌記憶至今。2014年9月,王斌到硚口區老年大學講座,課后那位爹爹找到他說,“下一場你在哪里講,我還要去聽。”半個月后,王斌到武漢市圖書館講座,何爹爹果然端端正正地坐在下面。講課期間,何爹爹還托主持人給他送了一張紙條:“今天特地來聽你講《增廣賢文》,你的口才學識都令人敬佩,以后在什么地方講座,通知一下,好去聽,不知可否?”這令王斌感動不已,那張紙條他一直保留至今,他說這是對他的鼓勵,更是鞭策。
學生家長沈女士告訴記者,他兒子每次上了國學課回家,感覺變得懂禮貌了、穩當多了,不再像小哪吒一樣,“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很多傳統文化及禮儀知識,這些都是國學課帶來的變化。”
每年暑假,都有多場國學講座等著王斌,今年也不例外,他的日程又安排上了。“做自己喜歡的事,永遠不會覺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