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天都市報記者張聰通訊員許曉玲
對話時間:2019年5月29日
對話人物:沈承宙
人物簡介
沈承宙,1939年出生于上海,1957年從上海育才中學高中畢業。
1958年5月,來到湖北成為洪湖國營大沙湖農場的一名農工。
1959年9月,考入武漢人民藝術劇院歌劇團(后來的武漢歌舞劇院)與武漢市藝術學校合辦的歌劇學員班。
1963年,撰寫完報告劇《雷鋒》后被調到劇院創作組學習編劇。1978年,創作武漢歌舞劇院“文革”后第一部歌劇《青春之歌》。
1980年-1981年,在赴美探親過程中研究考察美國音樂劇,回國后撰寫系列文章將西方音樂劇系統地介紹到中國。
1983年開始與遠在美國的姐姐合作翻譯音樂劇,其中,《樂器推銷員》由中央歌劇院于1987年5月在京首演,這也是最早在中國上演的中文版美國音樂劇。
2000年于武漢市藝術學校退休。在業內,沈承宙被稱為中國音樂劇的“播火者”。
對話背景
2019年,國內演出市場最大的變化聚集在音樂劇領域,因為綜藝節目《聲入人心》的助推,以鄭云龍、阿云嘎、王晰、蔡程昱為代表的“梅溪湖36子”迅速“出圈”,這讓曾經被許多人視為小眾品類的音樂劇一夜爆紅。
中國音樂劇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2019年出現的這一切,在一路伴隨中國音樂劇發展走來的沈承宙眼中到底是怎樣的存在?中國音樂劇想要利用這次機會實現真正的“大眾化”,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29日,帶著這些疑問,我們與在業內被稱為“中國音樂劇播火者”的沈承宙展開了對話。
去美國看看“他山之石”
楚天都市報(以下簡稱C):很多人提到,您是中國音樂劇事業的開創者之一,但您其實最初是從事歌劇的。
沈承宙(以下簡稱S):我最初是歌劇演員,1961年從歌劇學員班畢業后進入武漢歌舞劇院歌劇團時,剛好是中國歌劇最繁盛的年代,《白毛女》《劉三姐》《洪湖赤衛隊》都是那個年代前后的作品。所以我總說,我是在中國歌劇的營養和土壤里成長起來的。
1963年因為寫報告劇《雷鋒》,我又開始了編劇的工作,創作的第一部歌劇是《青春之歌》,電影是我們以前的同事謝芳主演的,林道靜這些主人公又是我們那個年代的偶像,所以第一部寫的就是這個。
在我們創作第二部歌劇《第二次握手》期間,歌劇界又開始了一場爭論,誰也說服不了誰,我就到圖書館找資料,找到了一本50年代末爭論的集子叫《中國新歌劇討論集》,讀了之后我大吃一驚,因為當時大家正在爭論的題目,20年前歌劇界的前輩就已經爭論過了。
C:這個背景最后導致了您轉換思路。
S:1979年,我得到了一個機遇。我們家有12個孩子,我的大姐在我還沒出生的時候就去美國留學了,她知道我是搞歌劇的,所以就給我帶來一個“磚頭”錄音機,兩盤盒式磁帶,一盒錄的是十大男高音十大女高音,一盒就是美國音樂劇《俄克拉荷馬》,我聽了這個音樂劇之后就覺得,它其實跟中國歌劇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我就在想,與其在國內毫無意義地爭論20年前就爭論過的題目,不如走出去看一看,也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呢?1980年,我就自費以探親名義去了美國,用整一年時間,我一直在考察西方音樂劇。
C:這個機會在當時來說確實難得。
S:的確,那一年時間里,我在姐姐的幫助下啃了兩本關于西方音樂劇的書,觀看了28部美國音樂劇,到圖書館借了66部音樂劇唱片,再用很復雜的方式轉成盒式錄音帶帶回國。在美國的時候,我就寫了第一篇文章叫《從do-re-mi談起——美國音樂劇淺介》,我寫了文章發表在1980年第四期《音樂通訊》上,再加上后來又介紹《音樂之聲》的編劇和作曲,這些都成了中國刊物第一次介紹西方音樂劇的源頭。
音樂劇是普通人的故事
C:中國以前其實沒有音樂劇這個品類。那國內的音樂劇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呢?
S:1981年12月,中國戲劇家協會和文化部召開了“文革”后的第一次全國歌劇座談會,每個人就給了5分鐘時間,但我和另外一個從法國回來介紹法國戲劇的學者,被分別特批了1個半小時來講解我們的考察。當時我講的就是美國音樂劇,其實應該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們這群人無意間為中國音樂劇的模式創作路子,撞開了一個口子。
到1984年全國第二次歌劇座談會,中國戲劇家協會從各地調了8部歌劇巡演,這其中有兩部已經是音樂劇的呈現模式了,最突出的一部是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的《芳草心》,我相信到今天,這個故事可能很多人都會忘了,但那首“沒有花香,沒有樹高”的《小草》一直流傳,這其實就是音樂劇的魅力。
C:音樂劇和歌劇到底區別在哪?普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
S:音樂劇比歌劇更輕松,呈現的方式更多元,更雅俗共賞。另外就是平民化,音樂劇很多是普通人的故事,歌劇大家都了解,基本上是王公貴族、上層人物的生活,但美國音樂劇就是寫普通老百姓,代入感強。
C:不過中國音樂劇起步的最初,更多是靠演繹國外的作品。
S:對,從1983年開始,我和姐姐合作翻譯了5部音樂劇。第五部的《樂器推銷員》是應中央歌劇院邀約翻譯的,1987年5月在北京首演,這是國內上演的第一部全中文版的美國音樂劇。緊接著中央歌劇院又上演了中文版的音樂劇《異想天開》,這些嘗試,都打開了中國音樂劇的窗口。
中國音樂劇必須本土化
C:不管是歐美還是日韓,音樂劇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藝術流派,但在中國它的發展卻很緩慢。
S:很多原因,到現在為止,我們的專業藝術院團沒有一個把音樂劇作為自己的主要專業,有些院團有興趣,但也只是隔三差五做一做。中國的音樂劇在以前的一二十年時間內幾乎一直是由民營團體運作的,這種力量和體制內的力量是無法相比的。
C:您怎么看去年底到今年,因為《聲入人心》音樂劇空前受到關注的狀況?
S:我覺得現在還不能說是“轉機”,只能說是中國音樂劇從起步到現在,40年的積累終于出現了爆發點。去年一個是《聲入人心》讓更多年輕觀眾了解音樂劇,愛上音樂劇,讓一批有才華的音樂劇演員有了更大的觀眾群,這是個好事;第二是法國音樂劇《搖滾莫扎特》在上海和北京的轟動效應,演出現場滿場都是尖叫聲,這在以前都是極少見的。
C:借助這樣一個契機,中國音樂劇要想真正發展,您覺得需要做什么?
S:中國人做自己的原創音樂劇,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能推動中國音樂劇發展的內生力量,這個內生力量來源于我們的傳統文化。另外,中國音樂劇要注意平民性、本土化,就是“接地氣”的問題,我們現在有不少音樂劇其實不太接地氣。美國音樂劇《西區故事》改編自《羅密歐與朱麗葉》,但他們就能把這個經典搬到上世紀50年代紐約移民聚居的地方,體現愛是怎么被暴力和偏見毀滅的主題,我覺得這是我們這個行業需要學習借鑒的。
C:如果說觀眾需要音樂劇掃盲,您會建議他們看哪些作品?
S:美國音樂劇首推《西區故事》,它是不過時的,在舞臺上的呈現非常好。還有《俄克拉荷馬》,這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和我們的《白毛女》誕生于同一時期。法國音樂劇那就首推《悲慘世界》,這么一個大部頭的名著、這么豐富的戲劇故事,它是怎么取舍的,還有《羅密歐與朱麗葉》,這部劇是會讓唱得最好的人來唱,跳得最好的人來跳,每一個段落都能做到極致。那英國音樂劇就是《貓》了,它在表演形式上創造了先例,還有《媽媽咪呀》也值得一看。
中國音樂劇我覺得大家可以看看三寶的,他的音樂總是比較出色的,《王二的長征》《三毛流浪記》等,都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