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王理略實習生劉毅
圖為:長峽清江情
圖為:荊風楚韻
圖為:湘風楚韻
【湖北國畫家】
人物簡介
劉革法,湖北天門人,現(xiàn)居北京。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水墨畫院專業(yè)畫家,湖北省國畫院專業(yè)畫家,湖北漢風書畫院副院長。作品多次參加中國美協(xié)舉辦的全國性大展。
如今已近古稀之齡的劉革法在接受專訪時,低調謙虛地用“草根畫家”形容自己。“說自己為草根畫家一點不假,我在農村長大,從小就喜歡美術,但純粹都是自學,后來也是一邊務農一邊自學繪畫。”劉革法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就這樣,劉革法在種田與自學繪畫書法中,度過了30年歲月,這段在田間地頭度過的日子成為他日后作畫的一筆重要財富。在這段時間里,劉革法不僅與土地打交道,還曾經到采石場敲過石頭,去鄉(xiāng)鎮(zhèn)上搞過水利工程,也曾經在木匠家里做過學徒。聊到這些經歷,劉革法顯得頗為自豪,“這些經歷讓我更接地氣,有了更多的情懷,而這些是書本上學不到的。”
劉革法覺得在那個時候學到的木工功夫是一門不錯的手藝,而在他看來作畫本身也是一門手藝。“手藝到了極致就是藝術”,劉革法認為作畫本身的基本功是很重要的,“筆頭功夫都沒有到位,談藝術那是糊弄人的!”劉革法說,“只要手上的功夫到了,那就是信手拈來,只有手藝爐火純青了,才能畫自己心目中的東西,才能談得上‘藝術’。”
除了基礎要扎實,劉革法認為,一個畫家是要讀書的。在他作畫的案頭,時常擺著一摞筆記,在記錄他的靈感的同時,也記錄著他看書得到的想法。在他看來,中國畫家要多讀書,尤其是要多讀傳統(tǒng)的畫論,這樣不僅能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還能從中找到自己作畫的傳承和出處。但這并不代表模仿古人而不做改變,“中國畫在每一個階段都是有改變的”,所以還是要立足于現(xiàn)代人的審美。“可以臨古人的畫,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劉革法覺得,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在于,每位畫家的畫都是不一樣的,同樣的描繪對象,不同的畫家會有不同的構成和手法,來繼承、面對傳統(tǒng)并出新。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主編賈德江曾這樣評價劉革法——“氣韻在山水畫里,往往表現(xiàn)為意境效果,劉革法的山水畫因此呈現(xiàn)出唐人所具有的雍容大氣的氣局和胸羅萬象的氣勢,同時也具有宋人的丘壑經營之美和元人的筆墨運用之美。”
在劉革法年輕時,他做過木匠,也在農牧場做過工,改革開放后,開過餐館,也南下深圳經營過一家服裝加工廠,但不管是在什么時候,他都沒有放棄過自己的夢想,總是在業(yè)余的時間里勤加練習,臨摹李可染等名家作品,不斷提升自己的水平。正是這種對基本功日復一日地錘煉,劉革法才能及時把握機會,真正踏入中國畫的堂奧之中。
在劉革法55歲時,他在大芬油畫村開了一個畫廊,把采購的畫作和自己臨的名家畫作都掛在墻上。畫廊開張之后沒多久,他結識了不少名家,后來拜在了國畫名家王夢湖門下,從此,劉革法正式踏入了國畫藝術的領域。
2007年,劉革法關掉了只開了一年的畫廊,在老師王夢湖的指引下趕到北京考入了中國藝術研究院,從學張復興、程振國諸先生,在他們的教導下,劉革法的美術造詣突飛猛進,接連拿下了民族百花獎等15種獎項。“這都得益于我的老師,一直走到今天”,劉革法感慨道。
相較于山水畫的其他種類,劉革法沉醉于淺絳山水這一門。在他看來,淺絳山水以筆墨為主,以顏色為輔,格調高而難度大,屬于一種典型的文人畫,更注重畫家的“畫心”。相較于青綠山水和金碧山水華麗的裝飾性,淺絳山水更偏向于抒發(fā)畫家本人的對自然、對生活、對思想的深刻體會,是一種自由的側重詩心的畫法。在他看來,中國畫大多都是這樣,極富寫意性,即便是工筆畫,也是兼工帶寫,包含著畫家的情感。有評論這樣寫道,劉革法把筆墨和寫意緊密地結合起來,以極為濃厚乃至焦渴的墨色強烈抒情寫意,將線與面,寫實與寫意,具象與抽象等因素融會貫通,在筆墨揮灑中展現(xiàn)出典雅流暢的氣息,干裂秋風的細節(jié)與潤含春雨的整體相輔相成,老辣的筆墨與蒼茫的意境相生相應,抒寫一幅幅山川云氣、玉潤金生的畫面。
面對這些稱贊,劉革法依舊宛如一個樸實的老農,并不十分在意,也不刻意張揚,即便在藝術領域取得了相當?shù)某删停廊粵]有忘記自己的初心。“不管怎么樣,都不能驕傲。藝術是一個磨合的過程,要走不少彎路,有時還要退步,所以藝術啊,一顆平常心、謙虛最重要。”劉革法說。
Copyright ? 2001-2018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yè)執(zhí)照 - 增值電信業(yè)務許可證 - 互聯(lián)網出版機構 - 網絡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 - 廣播電視節(jié)目許可證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