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知遠
武漢晚報訊(記者周滿珍 通訊員王毅 實習生徐歐綺)因為訪談節目《十三邀》引起的熱議,讓許知遠成了一個“網紅知識分子”,紅到吃路邊攤被認出,卻不知道他其實是個作家。6月29日晚,許知遠攜歷時5年完成的新書《青年變革者:梁啟超1873-1898》做客物外書店漢陽店,并請來武大歷史學院講師姜海龍、資深媒體人周劼,圍繞“維新者聯盟——梁啟超與湖北”這一主題展開對談。
記者了解到,參加分享會的讀者涇渭分明,一類是許知遠此前在媒體上寫專欄評論、做音頻讀書欄目“單讀”時期的受眾,一類是被《十三邀》吸引的年輕一代。
新書《青年變革者:梁啟超1873-1898》是許知遠計劃的“梁啟超傳記”三卷中的第一卷。全書講述梁啟超早年的歲月:從出生到戊戌變法失敗,短短二十五年間,梁啟超如何從一個邊陲熟讀四書五經的少年,蛻變為將孔子改制與明治維新嫁接一處的年輕變革者。
雖然分享會的主題是“梁啟超與湖北”,但書中對此著墨并不多。書中寫道,張之洞對梁啟超的厚遇,讓梁啟超很感動,雖然梁啟超推掉兩湖書院時務總教習之職,但他一直與張之洞聯系密切,并試圖向張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
對張、梁的擦肩而過,許知遠的寫法非常有趣,“經由中日戰爭,張之洞已成為眾望所歸的頭號洋務大員,他也樂于將自己塑造為維新領袖,號召四方之才,盡管他并不善于使用這些人才,卻始終控制不了自己的收集欲。”類似“收集欲”“梁啟超這個年輕人對于中國而言是一個奢侈的靈魂”等現代流行詞句,在書中頻頻出現。許知遠在和讀者溝通時坦言,這正是他全書精彩的部分。
許知遠說,作為北大計算機系微電子專業畢業的工科生,寫這本書不僅要查找各種史料,跨越古文文獻閱讀障礙,還要跳過大量的春秋筆法對思想史、政治史做判斷,很難像歷史學者那樣準確,只好回到歷史現場, 去體味當時的時空感覺,“力圖在明確的空間感里,還原個體面貌,展現性格,并有現實參照性。”
他盡量寫群體而非個體,營造歷史畫面感,生活細節化,“我希望自己寫的歷史并非干癟,而是回到當時的情境重讀歷史。”
許知遠透露,第二卷他會花不少筆墨寫湖北自立軍起義,因此此次新書分享會其實也是在武漢體會、感受歷史發生現場的空間感。
“我一直對武漢好奇,想要理解武漢人的性格,炎熱的天氣,食物、 碼頭文化,他們如何彼此交融,演變成歷史和今天的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