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
近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公布了
第二批中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統和赤壁羊樓洞磚茶文化系統榜上有名

文件要求,列入預備名單的遺產所在地政府部門要高度重視、持續推進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管理,完善保護規劃,健全保護機制,將遺產所在地打造為鄉村振興示范樣板。
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根據工作安排,從預備名單中擇優適時向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推薦申報。
第二批中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天津濱海崔莊古冬棗園
河北寬城傳統板栗栽培系統
河北涉縣旱作梯田系統
河北遷西板栗復合栽培系統
山西稷山板棗生產系統
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
吉林九臺五官屯貢米栽培系統
黑龍江撫遠赫哲族魚文化系統
黑龍江寧安響水稻作文化系統
浙江慶元香菇文化系統
浙江仙居楊梅栽培系統
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傳統養殖與利用系統
安徽壽縣芍陂(安豐塘)及灌區農業系統
安徽銅陵白姜種植系統
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
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統
江西南豐蜜橘栽培系統
山東樂陵棗林復合系統
山東棗莊古棗林
河南靈寶川塬古棗林
湖北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統
湖北赤壁羊樓洞磚茶文化系統
廣西恭城月柿栽培系統
海南瓊中山蘭稻作文化系統
海南海口羊山荔枝種植系統
重慶石柱黃連生產系統
貴州花溪古茶樹與茶文化系統
云南漾濞核桃—作物復合系統
云南劍川稻麥復種系統
云南雙江勐庫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
云南騰沖檳榔江水牛養殖系統
云南廣南八寶稻作生態系統
甘肅皋蘭什川古梨園
寧夏靈武長棗種植系統
寧夏鹽池灘羊養殖系統
新疆奇臺旱作農業系統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簡稱GIAHS),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將其定義為:“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這種系統與景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且可以滿足當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需要,有利于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恩施州是全國最年輕的自治州,地處武陵山區腹地,自然資源豐富,山水風光秀麗,民族風情濃郁,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交相輝映,素有“華中藥庫”、“鄂西林海”和“土苗風情園”之美譽。

恩施是茶的故鄉,有悠久的種茶、制茶史。據東漢時期《桐君錄》記載:“巴東別有真茗茶,煎飲令人不眠。”這是恩施州飲茶制茶歷史最早的文獻記載;唐代茶圣陸羽所撰《茶經》記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專門談及“施南方茶”。

唐代時,恩施成為貢茶產區,開始營造專門的貢茶園,巴東真香茗、利川霧洞茶是地方必備貢品之一。同時期,恩施出現了蒸青團茶制法。據《茶經》記載,蒸青茶是將采來的新鮮茶葉,經蒸青或輕煮“撈青”軟化后揉捻、干燥、碾壓、造形而成。

蒸青綠茶色澤翠綠、湯色嫩綠、葉底青綠、茶湯滋味鮮爽甘醇,帶有海藻味的綠豆香或板栗香。

文化是歷史的沉淀,茶之神韻,文化為魂。恩施茶文化史上,有據可考的茶葉品牌誕生于距今600多年前。明朝初葉,利川忠路“霧洞茶”供奉朝廷,明成祖朱棣飲用后親書:“此茶生來出霧洞,兄弟結拜在虛空。今夜茗茶同飲后,品居滿園輔朝中。”

清康熙年間,一位藍姓茶商在恩施芭蕉鄉黃連溪一帶壘灶筑爐,研制出恩施玉露茶,其產品緊、細、圓、直,色澤翠綠,毫白如玉。

清乾隆年間,宣恩縣伍家臺生產的茶葉供奉朝廷,乾隆皇帝親賜匾額“皇恩寵錫”。

恩施玉露是中國傳統名茶。自唐時即有“施南方茶”的記載。明代黃一正《事物紺珠》載:“茶類今茶名……崇陽茶、蒲圻茶、圻茶、荊州茶、施州茶、南木茶(出江陵)”。

1936年,湖北省民生公司管茶官楊潤之,在恩施玉綠的基礎上,改鍋炒殺青為蒸青,其茶不但茶之湯色、葉底綠亮、鮮香味爽,而且使外形色澤油潤翠綠,毫白如玉,格外量露,故改名為恩施玉露。

1945年,恩施玉露外銷日本,從此“恩施玉露”名揚于世。

用煮沸過的水少許沖入茶杯以濕潤茶葉,吸水后開始慢慢膨脹的茶芽,有如春筍破土,楊柳吐綠,潤物細無聲。

懸壺高沖使細嫩的茶芽在杯中翻滾旋轉,上下沉浮。在熱水的沖泡下,茶芽舒展開來,慢慢沉降杯底,如雨下落,香氣清爽,湯色明亮。

細看養眼透亮的潤澤,千姿百態的茶芽在玻璃杯中隨波晃動。

慢品玉露,滋味醇和,淡而有味,回味甘甜,品飲一杯恩施玉露,慢品沁人心脾的回味,嚼不爛摸不透舍不得的是玉露茶厚重的人文底蘊。

中國磚茶之鄉——羊樓洞

“川”字青磚茶,從赤壁羊樓洞出發,在漢口溯漢江而上,經襄陽到河南、山西、內蒙,一方面滿足了北方遼闊草原上的牧民之需,一方面在晉商龐大的商業力量下,跨越邊境至外蒙恰克圖買賣城,進入俄羅斯境內,遠銷英、法、俄、德等地。

用獨輪車源源不斷運送而來的茶磚在古鎮街道上壓出深深的車槽

“川”字青磚茶銷售路線圖
01 一塊青磚茶,綿延千百年
赤壁產茶歷史可追溯至唐朝。鄂南茶區的地理區位相比江浙福建更靠近山、陜及內蒙等地,又能充分利用漢江水系,運輸耗時更短,因此出產的茶葉多以邊銷為主。


當年繁盛的茶葉運輸商隊
現代交通還沒出現以前,鄂南的茶葉從茶區到牧區,要耗時三個多月。茶農和茶商為了有效防止茶葉在運輸途中受潮、變質,這里出品的茶葉都要進行緊壓處理。


緊壓處理茶葉的壓機不斷升級演變
唐宋時期,茶農將茶葉通過高溫蒸青加工,和上熬煮的米漿,團成茶餅,稱團餅茶。明清時,茶農將茶葉用竹篾盛裝,用腳踩實。因其形似草帽,被稱為帽盒茶。

成摞的磚茶在烘房烘干
隨著時代發展、生產力的進步,壓緊茶葉的方式,從手揉到腳踩、再到攀盤式壓機、杠桿式壓機,一步步升級。清末民初,俄國茶商將退伍的火車頭帶到羊樓洞,利用蒸汽機壓制茶磚。由此而生的“火車頭牌”茶磚,成為極具代表性的品牌。

“火車頭牌”茶磚
青磚茶的另一品牌是來自山西的“牌坊”。晉商從清朝開始在羊樓洞收茶,羊樓洞古鎮一條街上的茶莊就多達數十家。三玉川、巨盛川、大盛川、長裕川、長盛川、長順川、生甡川、聚興順……這些晉商大多以“川”字為記,出品的茶葉銷往新疆、內蒙以及西伯利亞地區,聲名遠播。

“牌坊”茶磚

晉商曾設的巨盛川茶莊舊址
赤壁青磚茶由此也形成了最具影響力的品牌:“川”字茶。

趙李橋“川”字茶
小貼士
赤壁茶產業見證了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民初時期,漢口成為世界茶港,經漢口轉銷全國乃至歐美各國的茶葉總量占到了全國茶葉銷量的三分之二,羊樓洞也迎來了它最為輝煌的時刻,羊樓洞鎮也成為繼漢口之后湖北省第一個擁有電話、電燈、電報的鄉鎮,甚至還設有專門的厘金局。而且為了羊樓洞運送茶葉方便,從武漢到羊樓洞的公路也是湖北省第一條鄉村公路。

漢口當年繁盛的茶葉貿易
02 一縷茶之香,悠悠南北情
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一,成吉思汗春祭查干蘇魯克大典都在內蒙古自治區伊金霍洛旗境內的成吉思汗陵如期舉行,身著傳統服飾的蒙古族人民熟練的將一塊塊印有“川”字標記的緊實茶磚在祭祀現場堆碼整齊,這些外形為長方磚形,色澤青褐,香氣純正的茶磚,是來祭拜大汗的牧民們自發帶來的,在這里,青磚茶已陪著牧民們走過了六百余年的歲月風霜。

成吉思汗春祭查干蘇魯克大典 祭祀團自發獻上茶磚
小貼士
馬克思在《俄國人和中國人》一書中就曾記載到:在整個庫倫城和蒙古,流通最廣的等價交換物是磚茶,常被分割成小塊用于交易,一只羊合12到15塊磚茶,一峰駱駝合120塊—150塊,一只中國煙斗值2到5塊。老百姓常常背上一口袋磚茶甚至于拉一整車上集市交易購物,盧布與中國銀兩都不及磚茶。

作為“磚茶之鄉”,赤壁所盛產的青磚茶,屬于黑茶類。與其他茶品不同,漫長的渥堆發酵期是磚茶制作尤為特殊、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采摘回一芽五葉甚至六葉、帶有紅梗的茶原料,在殺青、揉捻之后,先要經過的小堆渥堆發酵。經三次翻堆使茶葉發酵均勻后,再進入長達九個月乃至一年的大堆渥堆期。

采摘

揉捻

渥堆發酵
在漫長的渥堆時間中,茶葉中的茶青素緩慢地轉化為茶紅素、茶褐素,茶的味道經長時間發酵轉化為醇厚、濃郁,磚茶獨有的陳香味也因此產生。
小貼士
在茶葉渥堆發酵的大堆中挖洞,以確保茶葉內部的溫度和與空氣的流通,是磚茶制作幾百年來積累下的經驗,也是獨有的神奇景觀。因此赤壁的青磚茶又被稱為“洞茶”。

青磚茶獨有的長達九個月至一年多的大堆發酵
為你家鄉的名茶點贊!
來源 | 農業農村部官網、更武漢
主編 | 劉蕊俊 徐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