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以來,我市把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作為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多種措施,有效促進貧困勞動力充分就業和貧困人口盡快脫貧。2018年全市解決貧困戶就業8587余人,發放創業補貼63.2萬元。
暢通就業渠道實現精準對接
家住大幕鄉泉山口村的俞弢,自其羊莊成立便一直以“共同致富”作為發展理念,通過“合作社+貧困戶+養殖戶+土地入股”的模式幫助周邊貧困戶發展養羊。
俞弢是一名返鄉農民工,他于2015年返鄉創業,成立四有羊業專業合作社,其合作社位于咸安區美麗的櫻花小鎮大幕鄉。四有羊業規劃三期建設母羊舍、母子舍、育肥舍,牧草種植基地60余畝,現有一個種羊繁育場,四個放養場,共有基礎母羊400只,年銷售成品羊2000余只,繁育場占地10畝。
自合作社成立以來,他便思考如何以自身的能力帶動影響周圍的人,他選擇了“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俞弢與貧困戶簽約,為貧困戶提供羊羔,并教授養殖和疾病防控技術,做到產供銷一條龍服務。
2016年合作社簽約貧困戶14戶,2017年簽約貧困戶14戶,帶動周邊群眾養羊6戶。
同時,咸安區就業局對錄用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并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企業,給予2000元/人的一次性補貼(總額不超過2萬元),讓村民在家門口打工,真正實現掙錢顧家兩不誤。
為讓貧困戶就近就業,2018年市人社部門根據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員情況,開展就業調查摸底,掌握全市貧困勞動力人口的數量、年齡、培訓、就業需求等基本信息,充分利用農村貧困勞動力實名制登記數據庫,對登記建檔的貧困戶進行逐一核實,建立貧困勞動力基礎臺賬,根據勞動者結構、專長和就業創業需求和求職意向,開展培訓和就業創業幫扶指導,實現精準幫扶、動態管理。
圍繞本地特色提升就業能力
“這政策真好,創業不僅有獎勵,還有政策扶持。”剛剛參加咸安區第三屆“香城杯”創業創新大賽的劉維生感慨地說。
原來劉維生本是個商人,初入農業偏又非要挑戰“南果北種”,技術、資金的短缺一度讓他焦頭爛額。此次憑借自主研發的大櫻桃,一舉奪得大賽三等獎,不僅贏得了10000元的獎金,還“燃”起了咸寧市金投公司濃厚的融資興趣。
劉維生的奇特果園位于咸安區汀泗橋鎮長壽村,占地500畝,該果園從2013年來引進國內外最新珍稀奇特水果苗木進行試驗種植,計劃基地種植面積擴展到2000畝以上,專業種植保健、特色及農家樂觀光為一體的果園。
自劉維生參加完咸安區第三屆“香城杯”創業創新大賽后,來自省內外的多名農業專家專程趕至果園開展實地考察,一致協商投建院士站點。這下可好了,不僅資金有了保障,技術支撐也不再是難題,算是給劉維生吃了顆“長效定心丸”。
2018年,我市創新就業扶貧工作思路,圍繞本地特色產業和企業用工需求,大力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創業培訓、農村實用技術培訓,重點開展好本地緊缺、就業前景好、培訓周期短的專業培訓,幫助貧困勞動力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促進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脫貧、自主創業脫貧。
創新思路促進貧困勞動力脫貧
2018年,我市創新就業扶貧工作思路,以貧困村為單位,開發敬老護理、保綠養護、保安保衛、衛生管理等公益性崗位扶貧專崗幫助貧困勞動力就業,并落實崗位補貼。已建立咸寧智通人力資源服務公司、市高新區企業與通山、通城、崇陽3個縣的建立就業精準扶貧勞務對接工作機制,以“技能培訓面對面”、“就業幫扶一對一”為主要工作措施幫助貧困人員就業脫貧。
引導本地企業積極創建就業扶貧車間,吸納本地貧困勞動力進車間務工,每個車間設置工位30—50個,根據農村的時間特點,每個車間按兩班制或三班制、人休機不休,人均每月凈增收2200元以上,保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積極為貧困勞動力在家門口就地就近就業創造條件,對吸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的企業,符合條件的給予一次性獎補。
2018年,全市共建設就業扶貧車間163個,新建扶貧車間43個,就地就近解決貧困勞動力就業4300余人。全市共舉辦就業扶貧專場招聘會29場,招聘會現場吸引17757人進場求職,達成就業意向2100人,開展區域勞務協作15次,農村勞動力轉移350人。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各類就業服務8135次。通過開發扶貧專崗4287個,安置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就業4287人,開展建檔立卡貧困人員精準扶貧培訓5046人,發入補貼252萬元,開展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236人,發放創業補貼63.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