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中國網絡社區春晚 記者胡冬冬攝
長江日報融媒體2月9日訊 大年初五19點35分,2019全國社區網絡春晚在湖北衛視等電視、廣播、網絡多個平臺正式首播。來自全國社區的“草根”明星輪番登臺,用歌曲、舞蹈、小品、戲曲等,奉上了一道豐盛的文藝大餐。
由江岸區百步亭社區發起的全國社區網絡春晚,已連續舉辦八屆。居民當主角,講述社區生活,演繹百姓故事,參與社區從最初的2000多個發展到2萬多個,參演居民從1萬多人發展到23萬人,成為全國各地社區居民“嘉年華”,名列全國“十大網絡春晚”之首。

2019中國網絡社區春晚 記者胡冬冬 攝
一臺由全民“草根”共同演繹,低成本、小制作的網絡春晚,不斷增長的數據背后,創作形式經歷了哪些變化?究竟什么原因越辦越紅火?
居民自編自導自演,走上全國大舞臺
“2010年,社區志愿服務全國聯絡總站在百步亭成立,我們通過QQ群將全國各地社區聯絡在一起。當時就想,能不能打造一個屬于老百姓自己的舞臺,辦個全國社區大聯歡。”談及全國社區網絡春晚舉辦的初衷,百步亭社區管委會主任王波介紹。
2011年底,首屆全國社區網絡春晚將舉辦的消息一經發布,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2000余家社區響應,社區居民自編、自導、自演,圍繞社區和家庭,講述身邊的故事,報送節目視頻達到2600多個。
基于唱身邊好人、頌中華經典、贊美好生活基本原則,導演組精選37個節目,組成一檔150分鐘的春晚,春節期間在中國社區網上線開播。
百步亭社區居民李凌子,走上首屆網絡春晚舞臺。作為“媳婦”的李凌子拉著“婆婆”的手,動情地說,“我婆婆把我當女兒看待。”“婆婆”回應,“我的媳婦進門十多年,全家的關系處理得不曉得有幾好!”一場“婆媳對夸”夸出了和諧,夸出了親情,形象地詮釋了婆媳之間的相處之道。
來自黑龍江的小品《搬家》,展現了齊齊哈爾市鐵鋒區南浦地區棚改拆遷工作中,社區工作人員幫助居民解決困難問題的感人場景。
節目還涵蓋北京的相聲、天津的快板、河北的雜技、東北的二人轉、云南的孔雀舞、甘肅的皮影戲等,種類多達數百種,兼顧群眾性和藝術性。
這臺低成本、小制作的春晚,參加者都是社區居民,首度播出就得到全國社區居民的普遍歡迎,點擊觀看人數達到1500萬人次。
“草根”晚會加入專業制作,節目走向精品化
“以往,春晚節目首先由社區居民自己錄制上傳,再經組委會篩選、剪輯,最終打造成一臺完整的晚會。這樣帶來的問題是,一臺晚會中會出現幾十個主持人,舞臺背景、居民語言也是五花八門。”連續5年執導全國社區網絡春晚的湖北衛視副總監朱新農說。
2015年開始,百步亭社區與湖北衛視開展合作,邀請專業導演、主持人、攝像等制作團隊,共同打造更加專業化、更具藝術性的全國社區網絡春晚。
自此,網絡春晚制作形式改為電視臺統一錄播,武漢設主會場,其他城市設分會場。節目統一經導演組嚴格把關,在保留社區特色基礎上,進行專業包裝。
節目選材緊跟時代發展,呈現出不同的時代主題。第六屆全國社區網絡春晚圍繞“愛在社區 夢圓中華”主題,關注家庭親情、鄰里友情、社區溫情、志愿之情、愛國恩情;第七屆圍繞“走進新時代 共筑中國夢”主題,緊扣“紅色引擎工程”“生態文明建設”“兩岸交流”等內容呈現精彩節目;第八屆抓住“改革開放40周年”“祖國70周年華誕”“脫貧攻堅”“軍運會”等主題,反映老百姓的新面貌、新變化、新氣象、新風尚。
節目表現形式及內容也逐漸豐富,近幾年來,網絡春晚外拍攝制組還奔赴麗江、西安、大興安嶺、港澳臺以及美國紐約、英國倫敦等 ,用鏡頭講出世界各地濃濃的幸福“年味兒”。
原汁原味保留社區特色,接地氣的節目受追捧
隨著節目創作形式的不斷更新,網絡春晚節目的社區特色也日漸凸顯,越來越接地氣。
在第八屆全國社區網絡春晚的舞臺上,河北省承德市雙灤區錦繡城社區選送的歌曲《社區里的事兒》,以雙灤區開展的睦鄰黨建為背景,講述通過開展睦鄰家園計劃,各地精心打造睦鄰驛站,大力扶持社會組織,積極培育活動品牌,居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導演組介紹,該節目在制作過程中,原汁原味保留當地詞、曲的同時,根據歌曲內容,從武漢本地社區挑選出一群能歌善舞的老太太,以伴舞的形式展現鄰里之間形成互助互愛,攜手共建美好家園的景象?!霸~曲講的是當地的事兒,演員也是社區的居民,在追求舞臺效果的同時,很好地保留了社區特色。”朱新農介紹。
百步亭社區報送的小品《花好月圓》,以百步亭社區與孝感市大悟縣金嶺村的結對幫扶為創作原型,以兩對新人結婚場景為切入點,講述兩地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號召,結對幫扶、共創文明的暖心故事。
“孩子小的時候總喜歡纏著我們這些老的,如今我們老了,心里頭總牽掛著他們這些小的。”由武漢市江夏區龍井社區報送的小品《下棋》中,這句樸實的話語道出了無數獨居父母的心聲。整部劇扎根生活,借兩位老人下棋的小場景,表達了空巢老人對天倫之樂的渴盼,呼吁“孩子們”能?;丶铱纯础?/p>
“節目中的故事都是身邊發生的事兒,表達的很多內容也正是我們想說的話。借助春晚的舞臺,都表達出來了,非常接地氣?!本用袂窭^紅評價道。
文化影響輻射全國,成為社區治理助推器
在寧夏長城中路街道辦事處五里水鄉社區書記納小靜看來,全國社區網絡春晚不僅僅是一檔純粹的演出,更為社區居民提供了文化藝術交流的舞臺,甚至成為推動社區治理的潤滑劑。
回想起參加網絡春晚前,納小靜介紹,社區以前常常接到群眾投訴,反映有一群老太太經常不注意時間和地點在小區跳廣場舞,社區多次協調,但收效甚微,廣場舞擾民現象成為社區每年夏天最大的困擾。自2016年開始,社區參與網絡春晚后,居民們每年踴躍報名,自發組建起舞蹈、合唱、器樂、戲曲等各種文藝隊伍,行為變得更加文明了,社區的凝聚力也日益變強?!艾F在社區要開展什么活動,幾乎是一呼百應。”納小靜說。
曾走上網絡春晚舞臺的安徽省蕪湖市華強社區居民陶鈞,如今已是安徽省南陵中學的一名音樂老師。本屆網絡春晚,她再次來到節目錄制現場取經。“今年的春晚融入了非常多新鮮的元素,比如小品里穿插年輕人喜歡的說唱,將傳統戲曲以更現代活潑的方式呈現等等,這些節目創新形式對日后教學有很大的啟發?!彼f。
網絡春晚更成為社區居民圓夢的舞臺?!暗巧先珖和砦枧_,這對我的公益逐夢路是很大的肯定。”在第八屆全國社區網絡春晚舞臺上,陜西省西安市太白南路社區文化志愿者徐世杰,帶來一首《幸福紅》。節假日,徐世杰常與同事奔赴偏遠村鎮送文化下鄉,他說,希望通過自己的故事和演唱,鼓勵更多文藝工作者送文化下鄉,帶動更多居民投身公益事業。(記者陳俞 通訊員祝麗芳 史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