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一線》報道 作者:邵登 、胡夢瑩
正所謂,年年歲歲節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每年逛一次上海電視節的主展館上海展覽中心,準有新發現。

去年,暌違兩年的韓國各大電視娛樂機構在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的統領下重回上海電視節,在展覽中心重新開館,這在當時一度被視作“限韓”松動的信號。一年時間過去,這一年間發生了什么大家都已得見,韓劇和韓星誰都沒有回來,而去年一度回歸的韓國館,今年又不見了。
《一線》得知,今年韓方人員依然來到了上海電視節,但由于去年入館的效果不佳,今年干脆沒有在展覽中心開館,而是在距離場館不遠的酒店中租了一個大廳,將大廳分隔成小隔間提供給成員單位使用,主要目的是與從前的客戶保持聯絡,并尋求未來繼續合作的機會。至于對未來的期待,《一線》詢問了韓方工作人員,對方表示未來如何尚不清晰,但當下之際,也認為與中國業界的聯系不能斷。《一線》還得知,在難以打開中國市場的當下,韓國業界時下已經將重點轉移至到了東南亞市場。
就像是一個圈。
6月11日,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了一場聲勢空前的泰劇明星見面會,韓劇走了,將主陣地放到了東南亞,而東南亞地區的泰劇來上海了。

泰國館展區
泰劇在國內的播出可以追溯到2003年,自從央視首次引進泰劇《俏女傭》之后,湖南臺、安徽臺接連引進泰劇,引發了一波泰劇熱潮。盡管它從未像韓劇那樣引發“泰流”,但也早已在國內埋下了泰粉基礎。
6月11日當天,出現在展館的是內地正在播出的泰版《匆匆那年》主演Bank、Victor、Best、Jomjam,有眼尖的粉絲發現了他們,所有粉絲瞬間涌上,為免場面失控,保安未等流程結束就趕緊結束了行程:“撤、撤、撤”,這場見面會,不得已以史上最短的時間匆匆收場。
展館內的業內人士已經瘋狂至此,更何況粉絲。當天下午,泰劇發布會在某酒店舉行,粉絲們將整個二樓團團圍住,他們癡癡地守候在采訪間外,一小時后總算見到偶像出來,從她們身前經過去到發布會現場。有粉絲激動地尖叫:“你知道我有多近嗎?我有這么近!”她邊說邊用手指比了一公分距離。另一位女粉絲語帶羨慕:“你看清他臉了嘛?看清他睫毛了嘛?”

等待泰星出現的人群
而在這場見面會上,能夠入場的粉絲都事先經過了報名和篩選,他們年齡層次不齊,甚至有一位70歲的奶奶,和眾多小姑娘們一起穿著綠色的會服,舉著燈牌和橫幅為偶像“應援”。

泰星粉絲不乏大齡者
作為非內地劇,之前能引發粉絲如此狂熱追捧的還是TVB。2012年的上海電視節,佘詩曼、鄭嘉穎、胡杏兒、黃宗澤、陳豪等出現在TVB的上視節展館,發布了《沖上云霄2》《飛虎》《怒火街頭2》等劇,這些陪伴一代觀眾長大的明星出現,也引發了在場的粉絲的追捧。
而在今年的上視節上,TVB并未設置展臺,盡管此前TVB也并非年年設展,但自從2015年后,TVB再也沒有來到上視節,如此之長的間隔,可見內地也已不是TVB的主戰場。
想想也可以理解,如今幾乎已經沒有內地電視臺采購TVB劇,TVB與內地的聯系也從此前單純的賣版權給視頻平臺,變成與視頻網站合拍甚至定制,如此,不如將宣傳交給內地平臺,TVB也著實沒有必要再大動干戈將半個臺的臺柱子搬到上海來吆喝。
與TVB不同,臺灣館倒是年年準時出現,但推介的劇集或綜藝一年比一年陌生。這幾年,兩岸合拍電影增加了,但合拍劇卻沒了聲響,早年《面包樹上的女人》《姐姐立正向前走》的榮光都一去不復返了。

臺灣館無論項目還是明星都相對陌生
上視節里鐵打的陣營,終歸還是屬于內地的制作方和播出方,在這個龐大的市場里,他們是最終的獲益人。馬上進入的7、8月份是國產保護月,是國內電影人最開心的月份。在這期間,他們可以減少與好萊塢大片的同檔期競爭,減少生存壓力。而對于中國電視人來說,幾乎全年12個月都是這樣的好日子,和電影市場不一樣,美劇多牛、韓劇再甜、泰劇再虐,在國內依然屬于分眾的市場,是配菜,而國產劇才是真正的主食,這是內地電視劇觀眾的觀劇習慣給予國內從業者的福祉。
但些許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國產劇在相繼抵御住了外部的入侵之后,在品質上的自我生長卻不足為喜。可感知的是,韓劇這些年不斷在題材和表達方式上進行創新,臺灣公視與HBO合作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也在觸及人性的深度上令內地劇嘆為觀止。反觀內地劇,從業者們似乎并未交出能夠與如此龐大市場相匹配的作品。
行業寒冬,幫人冷靜。當國產劇在內地市場已然天下無敵的時候,更要對自身的內容進行審視,倘若日后需要直面外部競爭,才能交出能夠直面競爭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