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婧 志兵 通訊員 李振華
1927年8月7日,漢口,悶熱的“火爐”。
一棟俄式公寓二樓,門窗緊閉。20余名共產黨人秘密開會。
2019年6月26日,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一樓展廳,3D幻影成像重現當日情景。“以后要非常注重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鏗鏘有力的湖南話,吸引前來參觀的省自然資源廳4個黨支部25名黨員駐足。
當時,南京和武漢國民政府反動派相繼“清黨”“分共”,大革命跌入谷底。
這是一次關鍵時刻的中央緊急會議。
《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上冊中,這樣評價——
“中國革命從此開始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
不忘初心,是來自歷史深處的啟示。
展廳中展示的《大革命前后革命力量對照表》表明:大革命失敗前,全國共產黨員5.79萬余人;失敗后,僅有1萬人左右。“白色恐怖籠罩下,共產黨人不畏犧牲,前仆后繼。”青年黨員鞠紅艷深受觸動,“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與使命,正是激勵我們黨不斷壯大、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根本動力。”
信仰的力量,磅礴無匹。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自有后來人。”夏明翰寫下絕命詩,英勇就義。
“頭可斷,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滅。”周文雍在獄中墻上寫道。
“善撫吾兒,以繼余志。”郭亮犧牲前與妻兒書……
透過英烈們的錚錚誓言,感受老一輩革命者的壯志情懷,一些黨員眼眶濕潤,陷入沉思。
“忠誠,信仰,激情,執著,擔當。”黨員汪洋連用五個詞表達心情。
“拋頭顱、灑熱血,何其壯哉。”黨員馬超綱說,守初心就是要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
“中國現在強大了,我們永遠不能忘記先烈的豐功偉績。”黨員李晶說,擔當使命、砥礪前行是對紅色基因的最好傳承。
在“星火燎原”展區,講解員介紹,八七會議后,全國各地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武裝暴動。1927年至1934年期間,全國爆發武裝起義800多次。
毛澤東作為中央特派員赴湖南,領導發動了秋收起義。
會議記錄員、時任中央秘書鄧小平,后在廣西領導發動了百色起義。“痛恨綠林,假稱白日青天,黑夜沉沉埋赤子;光復黃安,試看碧云紫氣,蒼生濟濟擁紅軍。”櫥窗里的一幅書法作品,遒勁有力。
1927年11月13日,黃麻起義后,書法家吳蘭階激動地揮毫疾書,將這副對聯贈予革命隊伍。
中共一大時,中國共產黨黨員僅50余人;八七會議時,黨員萬人左右;如今,九千萬黨員組成的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的中流砥柱。
烽火硝煙已經遠去,但新時代新征程上,還有更多的“婁山關”“臘子口”等待我們沖鋒、攻堅。“心中醒,口中說,紙上作,不從身上習過,皆無用也。”黨員郭旭峰說,要以實際行動干事創業,踐行對黨和人民的承諾。
為民謀福的初心不變,砥礪奮進的動力永恒。“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歷史、告慰先輩,方可贏得民心、贏得時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無前。”撫今追昔,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沈學軍感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