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鄒俊煜
K君是我的研究生同學,畢業不久后就移民美國了。一晃三十多年,我們沒有見過面,就連聯系也只是最近幾年有了同學微信群后才偶有問候。可是,前幾天,他跟我說要帶著一雙兒女來武漢,這讓我高興,畢竟彼此都過了知天命之年,幾杯淡酒,共話當年,不亦說乎?于是,我很快就擬定了一份游南岸嘴、登龜山、逛琴臺、轉歸元寺的游覽計劃。沒想到,他竟然否決了這個在我看來最能盡我地主之誼的大菜,并特地強調他們不是來轉山轉水的,而是來轉廠轉企的,想體悟一下漢陽造的工業文脈。我有點納悶,但也只好主從客便。況且,我在漢陽工作十多年,長期分管工業,安排一下漢陽工業游應該是信手拈來的事。
說來就來。那天,我開車去接他們,首站是張之洞博物館。路上我還是不無好奇地問了他一句:K兄,你身居發達國家,走南闖北,閱企無數,這拖兒帶女,不遠萬里,漂洋過海,就真的只為看幾家工業企業,不會是為培養接班人吧?
K兄哈哈一笑,說,記得在那個讀書無用論的年代,村里人老嘲笑那些從農村到城里讀書的人,叫做“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認爹和娘,四年不愿回家鄉”。現在這些長期在國外長大的孩子,爹娘可能會認的,但家鄉不會認了,更不談回了。家鄉是哪里?是中國。不瞞老兄說,過去我忙生意去了,現在突然有種抓不回來的失落感,不補補課孩子們怕是要丟了。
那倒也是。不過,帶著他們飽覽祖國大好河山不是更直觀嗎?
轉山轉水不用我說,他們會自己去的,不僅看祖國的大好河山,還會看世界的名山大川,因為這已成為他們的生活自覺。但是,轉廠轉企很可能一生都不會去的,因為生活無此必然,也無此意識。自古以來,山河依舊,但國運有別,何也?當下祖國強勢崛起,不可阻擋,其因不在山河壯美,而在MADE IN CHINA里。我這一輩子都在跟MADE IN CHINA打交道,先前只看見其形而下的物及其附之于上的錢,時間一久感悟也隨之漸變,現在只看其形而上的內核,一切出自于工廠的商品都有其文化、靈魂以及價值擔當,它們不僅有使用價值,還有精神價值。支撐國家持續崛起的力量是那些具有精神價值的企業和產品。現在西方國家滿街都是MADE IN CHINA,他們既愛又怕,愛是因為生活離不開,害怕是因為顛覆了他們的三觀。所以,要認識崛起之中的中國,就要多轉廠轉企,從源頭認識MADE IN CHINA。故此,工業旅游獨有其味。
為兄真是用心良苦,也見解獨到。不過說到MADE IN CHINA,我想順便問問,你對當下中美貿易戰怎么看?
“過程很痛苦,前路不可阻,一定要保持定力。”K君答道,“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我特意來漢陽造學習。一百多年前,張之洞面對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沒有埋怨,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實實在在尋找出路,漢陽造就是那個苦難時代的典范。不要簡單地把它理解為一個商品的名號,其實,它是一種物化了的民族精神,或者說是一種面對苦難的求索意識,反抗霸凌的斗爭精神,追求卓越的工匠品質。你能說當下漢陽造的精神過時了嗎?”
聊著聊著,不一會兒就到了張之洞博物館。入內一尊略顯清瘦但雙目有神的儒者銅像端坐在一樓大廳內的正中,不用介紹,他就是張之洞。K君和孩子們在張之洞銅像前恭恭敬敬地合了一個影。導游小姐說,張之洞是漢陽造的締造者,以他而命名的博物館是武漢市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認識武漢的教科書。來到樓上展廳,一幕黑色低垂的環形幕簾呈現在眼前,簾內六位著名歷史學者從屏幕上向我們娓娓道來,講述著張之洞與武漢大城崛起的歷史關系,張之洞成就了武漢,武漢成就了張之洞。移步簾外,便是長長的投影圖像墻,一百多年前張之洞經略武漢、整頓乾坤的改革新政穿越時空,撲面而來。穿過影墻,便到了張之洞圖書館。入口的兩側墻面上列滿了張之洞讀過的書籍,從中國經史子集到西方人文歷史、科學技術等,浩瀚如海,一代儒臣的胸中文墨和改革的精神底蘊躍然可見,高山仰止。圖書室陳列著張之洞的各種文集,以及后人對他的有關評傳和研究著作等,是與張之洞進行心靈對話的寶齋。從圖書館折回,有一個巨大的開放式環形展窗,展板展列著張之洞的鴻篇巨制《勸學篇》的主體內容。張之洞督鄂十八年,興實業、辦教育、練新軍、修鐵路、通商貿,勵精圖治,開啟了一場震驚中外的洋務新政運動,該書便是他對這場改革實踐的理論總結,他系統構建了“中體西用”的文化范式和救亡圖存的路徑,其思想至今還啟迪后人。
從展廳的第三樓到第四樓,一堵黑色的墻體橫在入口處,特別醒目。墻體鑲嵌著漢陽造步槍、鐵軌等眾多工業遺物,墻腳處寫著:因近代工業體系而生的新漢陽。這堵墻極富滄桑感,穿過它便是展示武漢近代化歷程的核心展區,中央巨大的圓形投影池上醒目地寫著:從傳統城市格局到現代武漢三鎮的演變。這里通過大量的實物遺跡、影像資料、數據圖表等,全景式展示了武漢近代工業、商業、農業、科技、軍事、文化、教育、新聞出版、城市基礎設施及管理等從無到有、轉型蝶變的奇跡。展館的結尾處有一個獨特的展窗,名曰“一個改革者的孤獨”,那里幽黑逼仄,半壁傾斜,中間矗立著一張書桌,一束光投影到電子書上,里面匯集著當時各種對張之洞洋務新政的謾罵、攻擊、批評和不理解,書的正前方墻上寫著一行文字:張之洞自述“無日不在荊天棘地之中”。作為清末重要的改革者,他始終處于異常險惡的環境之中,面對來自朝廷、同僚乃至整個社會的不理解、懷疑甚至是攻擊,他必須慎之又慎,拿捏好改革與守成的分寸,否則不僅會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而且他所秉持的改革理想也會付之東流。看歷史人物,由于時間久遠,往往能從遠距離看到歷史的整體脈絡,所以可以輕易評價他的功與過,褒貶他的善與惡,但如果我們跟當事人一樣,被困在歷史的“此時此地”,又將如何抉擇呢?
我和K君在那里駐足良久,淚眼相對。此時,K君把兩個孩子拉入懷中,語帶哽咽地說:“孩子,你們要記住這位老人,今后在你們事業受挫的時候一定回來再看看他,看看什么叫逆境中成事,看看什么叫左右夾擊中前行,看看什么叫大智慧、大擔當、大情懷。”
離開博物館,不一會兒我們來到了健民制藥廠。只見一排徽派明清建筑臨街而立,一個帶有濃重中醫文化韻味的休閑廣場鑲嵌其間,廣場上聚滿了人群。導游說,這里正在舉行大型公益義診活動,現場設有葉開泰中藥香囊DIY、古法膏滋制作品鑒、中藥特色茶飲品鑒、冬病夏治三伏貼免費貼等特色活動專區,供市民參觀、體驗。K君反復問,這是工廠嗎?導游很懇切地回答說,是工廠。她還說,健民制藥廠前身是明末清初葉開泰藥號,至今近四百年,為傳承葉開泰老字號的歷史文脈,讓工業記憶與文化旅游融合共生,企業采取“前店后廠”的經營模式,傾情打造了葉開泰中醫藥文化街區。街區“前店”設有葉開泰中醫藥文化街區國醫堂、葉開泰中醫藥文化博物館、葉開泰生活坊、葉開泰老酒坊、母嬰護理中心等;“后廠”設有葉開泰百草園、葉開泰古法炮制技藝傳承基地、健民集團菁品國藥智能化生產基地、葉開泰珍品閣、健民集團兒童藥物研究院等。街區已成為為廣大老百姓提供便利服務的中醫藥一體化綜合體,并被納入湖北省旅游委評定的中醫藥康養旅游線路,是市民尋醫問藥、旅游休閑、親子活動的好去處。K君的兩個孩子長期生活在國外,對員工現場切磨煎煮制作中草藥很好奇,對醫師不用儀器設備只是望聞問切看病更是一臉茫然。導游很機智地說,中醫是哲學,體現的是天人合一、陰陽平衡的系統觀;中醫是文化,融儒道文化、先賢圣哲于生命關照之中,融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于人體小宇宙的一經一脈之中,致中和、治未病;中醫是經驗科學,五千年的臨床積淀,使它形成了注重整體把握與辨證施治,注重精氣神與治未病。而西醫注重病理微觀解析與靶向施治,注重體內組織與治已病。中醫與西醫雙峰并峙,都是科學。我們一行都為導游充滿哲思的專業講解擊掌歡呼。導游趁勢說,去看看中醫館就更加明了中醫的發展傳承和科學內涵。
編者注:未完待續。請關注下期江花《游走在漢陽造的文脈里(下篇)》。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