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上甘嶺》當年的海報

張健佑扮演的步行機員

張健佑在長春家中
□楚天都市報記者 戎鈺
1956年,長春電影制片廠組織拍攝戰爭片《上甘嶺》,講述上甘嶺戰役中,志愿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的故事。
這是我國第一部抗美援朝電影,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電影《上甘嶺》近日在中國電影資料館完成了4K精致修復,未來將以最清晰的版本與影迷相見。
光影穿越時空,感染著新一代觀眾。楚天都市報記者近日輾轉聯系到該片主演之一、已是87歲高齡的我國老一輩演員張健佑,聽聽定居長春的他講述影史經典《上甘嶺》是如何拍出來的。
“電影里有一場在坑道里唱歌的戲,那些群演都是真正的戰士”
?那些戰士現在都還好嗎
張健佑祖籍遼寧,自小便有表演天賦,16歲時在同學的建議下考取了東北青年文藝工作團,沒多久被調到了東北電影制片廠(長春電影制片廠的前身),擔任譯制片配音工作。
1953年,張健佑被沙蒙導演選中參演電影《豐收》,而正是因為這次的愉快合作,讓二人3年后在《上甘嶺》劇組重聚。“因為拍過《豐收》,沙蒙導演對我非常了解了,他知道我的表演水平能不能完成這個任務,所以選了我演這個步行機員,就是那個對著話筒喊‘張莊張莊’的。”
在張健佑的記憶中,《上甘嶺》劇組的大部分演員都來自各個部隊的文工團,還有一部分是劇院的專業人士。電影正式開拍前,所有的演員都先去河北體驗生活,“大家每天一起行動,同吃同住同勞動,一方面要在思想上接近角色,一方面要熟悉角色的生活。我記得那是個大夏天,有個同事本來很白,結果渾身曬得都是大泡,但在那段時間里,沒有一個演員有怨言,因為這就是那時候我們電影廠演員的傳統:作家要深入生活,演員更需要深入生活。”
1956年3月,《上甘嶺》劇組搭乘專列進入位于朝鮮的外景地。“我們拍外景的地方不是上甘嶺,是一處地形和上甘嶺很像的地方,而且也有戰爭的痕跡,地面上都是真正的焦土,像是把上甘嶺復制過來一樣。我們就在那個地方拍了4個月。”
張健佑記得,當年有許多志愿軍戰士也住在他們拍戲的外景地,隨時支援劇組拍攝。他問記者:“你還記得電影里有一場在坑道里唱歌的戲嗎?那些群眾演員都是真正的戰士,是從文工團調過來幫助我們拍戲的。我前幾年重看《上甘嶺》,看到這個片段時忍不住在想:這些戰士們還好嗎?他們現在都在哪兒呢?”
“那個讓志愿軍戰士堅守了24天的坑道,我們演員待了一會就渾身不舒服”
?永生難忘那一天的收獲
電影正式開拍前,《上甘嶺》的主演們隨隊探訪了真正的上甘嶺,而帶隊者正是電影的軍事顧問、在上甘嶺戰役中榮立特等功的戰斗英雄趙毛臣。
第一眼看到真實的上甘嶺,張健佑的心立刻就揪了一下,“我們走的那條小路,是用子彈鋪成的,而且我看不是步槍子彈,都是機槍子彈。地上全都是焦土,我順手抓了一把,發現里頭都是彈片。而且,那么大的一座山,居然沒有一棵完整的樹,所有的樹都被燒成不到一米高的木棍,漫山遍野都是黑乎乎的。”
張健佑向記者感嘆道:“離那場戰爭過去已經3年了啊,我們看到的還是這樣的場景,你就能想象得到,3年前我們的志愿軍戰士是經歷了多么慘烈的戰斗,有多少人犧牲在這里!”
電影中,八連一共有9人存活繼續戰斗,但張健佑告訴記者,當年趙毛臣帶他們重走上甘嶺時說,“你們的編劇很仁慈,給我們寫的還活了9個人。”而事實上,真實的數字遠低于此。
所以,當年劇組在拍攝那9名戰士重新集合,準備投入下一場戰斗的戲份時,不少演員都掉下了眼淚,“因為我們知道,當年犧牲的人比電影里更多。”
而作為電影里最重要的場景,那個讓志愿軍戰士堅守了24天的坑道,也讓張健佑印象深刻。“趙毛臣帶我們走進那個坑道,告訴我們當時誰在哪里,誰說了什么,當時發生了哪些情況。剛進去的時候,我們這些演員還覺得坑道里挺涼快的,不一會就覺得兩眼發黑,渾身發潮,整個人就不舒服了,而且坑道里有些地方特別窄,人根本沒法站立。但是我們的戰士要在這個環境里堅守那么多天,沒有吃的,沒有水,沒有燈,還要隨時去戰斗。”也就是在那一刻,張健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當年志愿軍戰士的偉大,“那一天的收獲,我永生難忘。”
“第一次在國外聽到現場版的‘一條大河波浪寬’,我立刻就流淚了”
?我們要把祖國這個家守好
據張健佑回憶,《上甘嶺》劇組回國后還在北京補拍了一些鏡頭,比如捉松鼠那場戲,就是在北京拍的。他也透露,電影中為數不多的美國士兵的戲份,都是由中國演員喬裝飾演的,“遠景看不清楚臉,就用服裝和帽子來區分,近景就找幾個高個子的演員,貼一個假鼻子,基本上不太能看出來。”
張健佑記得,回國后所有演員都非常著急,盼著電影能早日問世,“每個人都很驕傲能出演這樣一部電影。大家都說,只要能演咱們中國英雄,哪怕只有一個鏡頭也要去,也不需要給錢。因為,能演到最可愛的人,能演《上甘嶺》這樣的電影,是一輩子都引以自豪的事,太了不起了!”
時隔六十多載,包括導演沙蒙、飾演男主角張忠發的演員高保成在內的多位《上甘嶺》主創人員都已不幸離世,這讓張健佑想來便難忍傷感。
張健佑還記得,1961年左右,高保成在去拍攝《暴風驟雨》時途經長春,二人抽空見了一面,“我去他住的地方找他,他特意給我留了一個燒餅。要知道在那個時候,有一個燒餅吃可不容易。可見我們演《上甘嶺》的這些演員之間的感情都很好,大家相處得都很愉快。”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上甘嶺》上映后,不僅電影獲得空前的成功,電影的主題曲《我的祖國》也成為傳世經典,至今仍被無數國人傳唱。
張健佑告訴記者,多年前他去澳大利亞探親,適逢一個來自中國的歌舞團去墨爾本演出,他特意前去捧場。“那是我第一次聽到現場唱的《我的祖國》,而我又是《上甘嶺》攝制組的人,當時一聽到‘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立刻就流淚了,因為感覺太不一樣了。”
在1個多小時的視頻采訪中,張健佑老人因致敬志愿軍戰士、思念劇組同事而頻頻落淚,激動時更是用紙巾捂住眼睛,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在采訪最后,他告訴記者:“和平來之不易,我們一定把這個家守好,不然真的對不起我們最可愛的人,對不起我們自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