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天都市報記者 張聰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蕭顥
■ 人物名片
戴玉強,1963年生于河北文安,我國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中國戲劇梅花獎、文化表演獎、五個一工程獎得主。
1980年考入北京煤礦學校土木工程專業,畢業后被分配到礦區上班,堅持聽收音機學習演唱。1984年考入山西省歌舞劇院,被送到中央戲劇學院學習;1989年底考入總政歌劇團。1991年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1996年獲青歌賽專業組美聲唱法二等獎,收獲大眾關注度;2001年與世界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結下師徒緣分,開啟了走向世界舞臺的旅程。
主演歌劇《托斯卡》《野火春風斗古城》《木蘭詩篇》《圖蘭朵》《西施》《永不消逝的電波》《假面舞會》《鄭和》等。
■ 對話背景
歌劇演員是用時間堆出來的
楚天都市報(以下簡稱楚):這兩年很多普通觀眾追看《聲入人心》,喜歡里面高顏值的男孩,也由此有許多人走入劇場,您覺得這類節目能改變行業的發展嗎?
戴:那個是娛樂,還是娛樂。你說歌劇演員,比如之前我們開過音樂會的,我、石倚潔……哪個沒有十幾二十年的功夫?培養一個鋼琴家要20年,一個小提琴家要25年,這都是用時間堆出來的。
一個十幾歲的孩子靠包裝一下顏值,就唱一兩首歌就那么快成為藝術家了?這個東西沒那么容易吧。藝術都是有規律的,訓練也是循序漸進的,舞臺藝術也講究童子功。
楚:您平時也會這么跟學生說嗎?
戴:當然了,天天灌輸這個,真正的歌劇演員肯定有一個耐得住寂寞、積累很多作品的過程。全世界這么多經典的歌劇,包括意大利美聲唱法、中國自己的民族歌劇,這都屬于全人類的文化遺產。一個好的歌劇演員無論從演唱還是創作上講,都得把它們吃透了,有繼承才可能有發展。
沒有任何鋪墊,也沒在這個行當里干過幾件事,即使暫時有一些所謂的好評那也是留不下來的,歷史和時間會說明一切。
楚:您覺得在一個藝術家的成長過程中什么因素最重要?
戴:天賦占51%,它是“控股方”,是話語權,決定你最后能走到什么高度;機遇當然也重要,就是看你這條路上會碰上誰,它是“投資人”。
藝術教學最好只比觀眾“快半步”
楚:之前有報道說您從51歲開始,“一老小伙兒才開始創業”,還有文章說為了推廣“戴你唱歌”,您把前20年的演出費都花光了……
戴:差不多吧,差不多(笑)。做這個不就是因為唱不動了嗎,我們不能老唱下去。歲數大了,把那些以往走的彎路都告訴別人,讓他們盡量少走點彎路。
新的時代老抱著原來的東西、就覺得那東西好,不謀求發展也不行。說實話,國外這個行當里也不是很樂觀,我就在想聲樂教育還能不能跟上互聯網,跟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
楚:“戴你唱歌”已經推出好多期了,現在又有5分鐘聲樂課,您現在摸索出經驗來了嗎?
戴:說起來做得也很沉重,觀眾見到我是很輕松愉快的一面,講講小段子然后插入到聲樂知識里。
聲樂普及這個東西,首先得讓對方接受你,老講那些刻板的,講那些高大上不接地氣的,慢慢就沒人理你了。
信息爆炸的時代一個片段也不要承載太多的信息,一天就24小時,大家其實擁有的都是工作、吃飯、睡覺這些剛需之外的一點點剩余時間,網絡上那么多像細菌一樣無處不在的信息,所有人絞盡腦汁去占據這一點點剩余時間,你得去吸引別人。
所以一點點地用輕松娛樂的方式告訴他,再引導——總會有人不滿足,想追求更高的東西,想看入門之后還有哪些更高級的更深刻的,對吧?
楚:感覺您已經掌握了傳播的精髓。
戴:其實摸索了太久了,這個適應過程就是走走、停一下,往前進一步、再往后退一退……要不怎么辦?有句話說,做藝術家你只能比一般的愛好者或者觀眾“快半步”,要把握這個分寸:你跟觀眾都一樣了那你還有什么新鮮的?也不能快一步,快一步觀眾就感覺“跟我沒關系了”。“快半步”這東西很難把握。
上月,琴臺大劇院正式復工,戴玉強成為劇院重啟之后,第一位站上舞臺用歌聲蕩滌觀眾心靈的人。
這是他時隔十個月后又一次來漢,武漢觀眾用行動表示了對他的愛:被命名為《殷秀梅、戴玉強歌劇演修班專場音樂會》的那場演出門票“秒空”,返場環節,戴著口罩的觀眾紛紛起立與臺上的戴玉強對唱互動……
同天登臺的,還有殷秀梅、戴玉強歌劇演修班的演員們,辦“演修班”是戴玉強這些年的藝術重心之一。此外,面向聲樂愛好者、已推行幾年的“戴你唱歌”在疫情期間趕制出了小程序,“戴玉強5分鐘聲樂課”也在2月底正式上線。
“唱不動了,我們不能老唱下去。”采訪中戴玉強坦白了這些年重在教學的原因,“把那些以往走的彎路都告訴后輩,讓他們省點力。”對于專業教學和聲樂普及,戴玉強分得很清。在他內心,即便這兩年不少唱藝術歌曲的高顏值男孩們通過一些節目一夜成名,但“他們離真正的歌劇演員還很遙遠”。“入這行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能演歌劇的人哪一個不經受十幾二十年的磨煉?”他說。
歌劇舞臺不需要那么多人
楚:在您看來,歌劇這個行當,從演員到劇目創作,這些年在國內發展得怎么樣?
戴:整體水平肯定是提高很多的。去年的音樂金鐘獎我是美聲組評委,我們是拉著簾兒聽,聽下來我是真覺得這代人要比我們年輕時候的那個年代要強,起碼里頭沒有荒腔走板的。
再說歌劇創作,劇場藝術有很多品類,但大家有一個共識就是歌劇是最綜合的,是金字塔的塔尖。我也同意這種說法,而這就意味著歌劇創作面臨的高要求。
現在民族歌劇的創作特別火熱,我當然不反對歌劇的民族化,但我也始終認為歌劇創作不是誰寫了一兩首老百姓傳唱的歌就能去寫歌劇,還是要尊重創作規律。
楚:藝術院校和學生越來越多,這個行當會不會也有些資源過剩?
戴:確實如此,歌劇舞臺哪兒需要那么多人啊?說實話,舞臺太“小”了,我這代,我一個,下一代,石倚潔,一臺歌劇一個男主角,再加兩個B角夠了。有很多人這輩子都沒有一兩次唱歌劇的機會,老不演,就耽誤了。
所以藝術家教育和藝術教育還是要分開,而且現在除了藝術家之外還有很多跟藝術、跟音樂相關的服務性產業,它們也要求從業者懂藝術懂音樂,這個市場是非常龐大的,需求也是龐大的。
楚:好的歌劇演員、男高音歌唱家得具備什么樣的實力?
戴:一個好的歌唱家都是一個畫家,只不過他的筆、他的顏料就是他的歌聲,用他的歌聲去描述一幅一幅美好的畫卷,讓聽眾聽到他的歌聲之后就好像看電影一樣,“刷刷刷”全是一幅一幅畫,這才是最高級的。要變成這樣的“畫家”,生活的感悟和積累必不可少,它們都是財富——那些情感、經歷,如果他連見都沒見過,體會都沒體會過,他怎么去描述?
好的聽眾也是一樣的,音樂都需要人生經歷的激發,不同生活經歷,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年齡段的人,他在同一首歌里會體驗到不同的畫面,這才是音樂價值的真正所在。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