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襄陽中院收轉發e中心。(襄陽中院供圖)

申請人在浠水法院領取司法救助資金。 (浠水縣法院供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袁超一 通訊員 蔡蕾
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新訴訟服務中心已運行半年。
走進該中心,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看到,110多個智能攝像頭將這里打造成無死角的自助“超市”,中心還為當事人、律師提供10余項自選服務設備,實現了“一臉通辦”。
1月11日,宜昌市遠安縣人民法院,經訴調聯合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后,法官通過視頻遠程確認和速裁程序,順利處理了一起跨國離婚案。
1月13日,黃岡市浠水縣人民法院,經省高院審查通過的3起司法救助案件的困難申請執行人,領到了法院司法救助款,共計17.8萬元。
這樣的司法為民故事,在湖北法院不勝枚舉。
踐行司法為民宗旨、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司法人文關懷,湖北法院適應新時代要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一站式:只進一個門、最多跑一次
1月19日,省高院立案庭負責人趕赴襄陽,對該市中級人民法院“收轉發e中心”項目進行驗收。
作為全省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收轉發e中心”,法院可實現對訴訟材料在接收、掃描、轉交、送達事務上的集約化、智能化管理,不僅將辦案法官從繁雜的輔助性事務中抽離出來,更能極大方便廣大群眾和律師。
“以前,遞材料、收裁判文書,要往返跑好幾次,現在手機上操作,大大節約了時間和精力。”律師葉平告訴記者。
“請稍等,馬上幫您查詢案件進度和承辦法官。”省法院訴訟服務中心一間辦公室里,電話鈴聲此起彼伏,接線員耐心解答著電話另一端的每一個問題。
去年9月,全省法院統一訴訟服務熱線平臺12368正式啟用,老百姓想查詢案件進度、聯系法官、咨詢訴訟事宜等業務,都可撥打這個號碼。
為滿足群眾多元化的司法需求,全省法院不斷推動科技手段與執法辦案、訴訟服務深度融合,暢通線上線下非訴訟與訴訟平臺對接渠道,完善矛盾糾紛“一站式接收、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模式,努力讓群眾解紛“只進一個門、最多跑一次”。
在疫情封控期間,依托訴訟服務網、湖北移動微法院等在線訴訟平臺,開展網上立案申請、遠程提訊、電子送達、在線調解、線上開庭等審判業務,實現了辦案主業“不斷檔”、履職盡責“不打烊”。全年受理網上立案申請126389件,成功立案73793件。
新模式:工會、科技助力多元解紛
2020年11月,荊州中級人民法院審理一起婚姻家庭糾紛案件,但當事人均在外地打工,來往不便。為減輕訴累,該院通過人民法院調解平臺調解本案。
當事人只需通過手機微信“多元調解”小程序登錄,即可與調解員直接對話,雙方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后,在手機上在線簽字確認,調解協議即生效,減去了當事人往返法院的時間、費用等成本,為當事人提供了大大的便利。
為深化訴前調解,湖北各法院一方面提升調解員專業素養,一邊借助“互聯網+”技術,加大信息技術在調解工作中的應用力度,將訴前調解中心建設與“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深度融合。
2021年1月20日,拿到20多萬元工程款的14名農民工,來到武漢市漢陽區總工會調解中心,送上“法院+工會暖民心,傾心調解化糾紛”的錦旗,并點贊漢陽區“法院+工會”勞動爭議訴調工作室為民辦事的效率。
2019年5月以來,省法院與省總工會協同聯動,從平臺對接、機制聯動、司法確認、委托調解等方面加強溝通、密切協作,分兩批在全省60個市州縣(區)開展“法院+工會”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工作建設試點,合力推進勞動爭議糾紛非訴解決,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截至2020年11月,全省60個試點地方法院共轉辦勞動爭議訴調對接案件1736件,實現應接盡接、應調盡調;已辦結案件1612件,辦結率為92.85%;達成調解協議并進行司法確認478件。通調解,為1520名職工爭取合法經濟權益5674.02萬元。此外,各試點地方均建立了工會調解員名錄,目前共有在冊調解員287名。
救助案件司法化、救助制度法治化
國家司法救助,是對遭受犯罪侵害或民事侵權、無法通過訴訟獲得有效賠償的當事人采取的輔助性救濟措施,是國家為了解決涉法涉訴當事人生活困難給予的一種經濟上的特殊救助。
高某駕駛小型轎車,與程某駕駛的無號牌摩托車相撞,造成程某一家三口均不同程度傷殘。其中,程某傷殘程度為八級,女兒左下肢截肢。
交警部門認定:高某負主要責任,程某負次要責任。法院判決高某賠償程某一家三口醫療費等損害費用共140余萬元。但此后,高某外出下落不明,也無可供執行的財產,該案短時間內無法執行。另一方面,程某一家急需后期治療費用。
為讓孩子能如期安裝假肢,省高院在資金測算上充分考慮本案的特殊情況,適用特別困難條款,適當增加救助金額,給予程某一家司法救助金8萬元。
為讓因案件遭受人身和財產損害的當事人及家屬,既感受到公平正義,又感受到司法溫度,湖北法院遵循“救助案件司法化、救助制度法治化”導向,創新工作舉措,推進制度變革,司法救助工作取得長足進步。
2017年至2019年,全省法院累計發放司法救助金1.5億余元,救助各類申請人1萬余人;2020年,發放司法救助金3700余萬元。湖北法院的司法救助案件數、救助人數及發放的救助總金額,均位居全國前列。
打通司法為民的“神經末梢”
近日,巴東縣人民法院網上立案平臺收到一批涉及9名農民工工資的案件后,開啟“綠色通道”,委派訴前調解中心進行訴前調解。
特約調解員征得當事人同意后,通過微信小程序“多元調解”平臺組織雙方調解。經反復協商,雙方達成調解協議,9名農民工順利拿回工資共計26.6萬元。
1月13日,咸寧市咸安區人民法院組織涉農民工工資案款集中發放現場會,61名農民工領取共計171萬元工資款。
在保障農民工工資“護薪”行動過程中,各級法院線上線下齊頭并進,在對被執行公司名下財產進行查詢、調查的同時,開展實地走訪,積極與企業溝通,按照涉民生案件“優先立案、優先執行、案款優先發放”的原則,確保農民工按時足額拿到工資。
為引導各方共擔風險、共克時艱,省法院出臺服務復工復產27項司法措施,指導全省法院發揮職能作用,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妥善處理合同履行、債務償還、租金交付、勞動爭議等糾紛案件361086件。
緊扣群眾呼聲,各法院發揮職能作用,優化家事審判方式,審結婚姻家庭、贍養撫養、鄰里糾紛等案件5.7萬件,及時簽發人身安全保護令54份。
通過建構“中心法庭+巡回辦案點+法官工作室”的鄉村司法服務網絡,我省法院積極參與縣域治理,服務鄉村振興,打通司法為民的“神經末梢”,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司法服務。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