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星本無錯,但畸形“飯圈”非治不可
孫梓青
一段時間以來,“飯圈”亂象愈演愈烈,粉絲互撕謾罵、拉踩引戰、挑動對立、侮辱誹謗、造謠攻擊、惡意營銷等現象屢見不鮮,破壞清朗網絡生態,甚至違反法律法規。畸形“飯圈”,非治不可。(8月12日人民日報)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追星本無過錯。從鄧麗君、 “四大天王”到陳奕迅、周杰倫,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所風靡的明星。去看一次自己喜歡明星的演唱會,或是買幾張明星的海報,是粉絲和明星之間的正常互動。
當下,“飯圈”的問題出在“圈”字上——為了追星而組成小團體、小圈子。如果說,因興趣相同,愛豆(偶像)之人互相交流,聚在一起,這沒有問題。但“飯圈”的“圈”大部分顯現排他性:為了自家的愛豆,不惜四處開火、拉踩引戰,圈中人大多胸懷狹隘、戾氣充斥。
現在的“飯圈”可謂是高度組織化:有專門的明星后援會(站),帶頭人被稱為“粉頭”;這些后援會定期組織活動,向成員下達“任務”,包括為自己的愛豆拉流,攻擊其他明星,控評、刷榜、做數據,等等,不一而足。甚至這些粉絲組織還有一套“財政”系統:向粉絲集資,用以購買明星周邊產品,或是花錢刷榜,而這類集資長期處于監管之外的灰色地帶。
近些年,“飯圈”的負面新聞時有所見。去年,肖戰的粉絲因不滿一篇文章,不僅舉報了該篇作品及發布平臺,還人肉了文章作者,要求其學校給予處分,引發網絡眾怒;在今年某選秀節目期間,還出現了令人吃驚的“粉絲打榜倒牛奶事件”:粉絲們為了獲得印在牛奶瓶蓋上的二維碼給自己的愛豆投票,將大量牛奶倒入廢水溝。如此種種,已經脫離了正常的追星,呈現出無底線和極端化的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飯圈”中很大一部分是未成年人。據《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2020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達1.83億。未成年網民參加粉絲應援的比例達到8%,其中初中生群體是主要參與者,粉絲群體呈現低齡化趨勢。
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辨別是非的能力弱,容易模糊虛擬和現實。有專家指,“飯圈”同伴以及偶像本身,可以給青少年帶來認同感和親密感。因此,不少未成年人會將自己現實的情感投射到自己的愛豆上,而這對于他們的成長并非好事。
“飯圈”和“飯圈”文化的興起,離不開資本的助力。在“飯圈”追星行為的背后,是錯綜復雜的利益鏈條。這幾年,不少選秀綜藝節目引入打榜投票的模式,愛豆的排名和出道與否,取決于粉絲們的投票,正所謂“你我本無緣,全靠我花錢”。這樣的模式,無異于放任和助長了“飯圈”的亂象。
此外,互聯網對“飯圈”的壯大,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互聯網的便捷,讓跨越時空組織大規模的粉絲團體成為可能,在這些粉絲組織中形成的“信息繭房”又實現了組織的不斷自我強化。而且,互聯網上虛擬、匿名的特性,更加容易滋長相互撕扯攻擊的氛圍。
萬物皆須有度。回到本文剛開始的討論,追星本無錯,但是追星亦要有度。現在“飯圈”追星的行為,顯然已經過火,而且有極端化的傾向。這樣的“飯圈”文化和亂象到了該整治的時候了!
【編輯:張楷欣】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