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奧運會“銀發志愿者”常志復為張家口志愿者傳經送寶
志愿服務是細微之處見真情
“我是第一次來張家口,這里可真美!張家口的志愿者們真是可愛!”7月21日,一句夾著京腔的贊美從張家口市志愿服務指導中心的會議室傳出。
誰也不會想到,這句中氣十足的話,出自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之口,她就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手之一、被親切地稱為“常奶奶”的“銀發志愿者”常志復。
會議室里,常奶奶繪聲繪色地講述著多年來她進行志愿服務的故事,十幾名張家口市志愿者圍坐在兩旁,聽得津津有味。
常奶奶是北京人,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40萬名城市志愿者中的一員,她整整服務了90天。
“做北京奧運會志愿者可是我自己爭取來的!”回憶北京奧運會志愿服務的過往,常奶奶眼中泛著自豪的光芒。據介紹,為了成為城市志愿者,她做了很多準備:來往于各種學習英語的沙龍,自學北京市地理歷史文化知識,閱讀介紹奧運知識的書刊,做讀書筆記,甚至還把平時閱讀報紙時覺得有價值的奧運信息剪下來,貼在小本子上。
志愿服務更是常奶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她住在北京市西城區的一個大院兒里,為大院兒做了報箱,使得投遞來的報紙信件有了“安置點”;她堅持義務打掃大院兒幾十年,大院兒雖年代久遠卻干凈整潔;她和諧鄰里關系,做熱心居民,傳播文明新風……就這樣,憑借豐富的志愿服務經歷和執著的志愿服務精神,常奶奶不僅實現了夢想,參與了北京奧運會的志愿服務,還從北京數萬名提名人選中脫穎而出,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手。
作為北京市西城區的“在編”志愿者,常奶奶本來只在區里的38個站點進行志愿服務就行了。實際上除此之外,她還在東城、朝陽、順義、石景山等區充當過“非在編”志愿者。由于這些區域沒有常奶奶常駐服務的信息,不能及時為她提供相應的水和食物,她只能每天自帶“軍糧”。“那時候,一個燒餅、一個雞蛋、一根黃瓜是我的‘標配’,休息的時候在角落里悄悄吃,就怕其他志愿者看見了把他們的食物讓給我。我是去做服務的,不能給大伙添麻煩。”她說。
常奶奶帶著一腔熱情,千方百計參與志愿服務,每天8小時,連續堅持90天,為“北京歡迎你”注入夕陽紅的溫暖。
2008年北京奧運會結束后,常奶奶仍然堅持參與志愿服務。無論是北京馬拉松、中國互聯網大會等大型活動,還是火車站、廟會等公共場所,都留下了她參與志愿服務的身影,她也積累了很多志愿服務的經驗。“志愿服務是細微之處見真情。有人問路,你告訴他他記不住怎么辦?這時候咱就得自己準備個便利貼,把具體怎么走、怎么坐車寫上交給人家。有人問起這古建筑,你也不熟悉怎么辦?可以帶上有關書籍翻一翻,拿出手機查一查。”常奶奶說,志愿服務全憑自覺,真情服務不能敷衍。
常奶奶與在場的志愿者分享著做志愿者的一種心境,叫作“被需要”。“這是一種擔當,同時是一種內心的滿足和愉悅,所以做志愿者讓我看到美好,感到幸福。”
常奶奶也不無羨慕地說,張家口市的志愿服務事業欣欣向榮,有機會為北京冬奧會盡一份志愿力量多么榮幸。而她又怎么能錯過為北京冬奧會服務的機會呢?在2017年的北京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她已和影視明星成龍立下一個約定:“北京冬奧會舉辦的時候,我剛剛過完80歲的生日,我呀,想爭取到比賽場館做一回志愿者!”
心愿付諸行動。常奶奶說,在不斷提升自己知識儲備和身體素質的同時,她已給北京冬奧組委寫了一封情真意切的“申請”,并得到了回復。
常奶奶的分享,讓現場聆聽的張家口市志愿者感到收獲滿滿。大家紛紛表示,要以她為榜樣,不斷提升志愿服務水平,積極參與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志愿服務,用真心細心耐心,為舉辦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奧運盛會貢獻力量。(河北日報記者 劉雅靜 通訊員 武雅楠 樊志勇)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