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志們,永別了,我想念你們。”1958年,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上映,電報機敲出的這一句話,讓觀眾們記了很多年。63年后,這部經典之作再次在大銀幕上與觀眾見面,從黑白變為了彩色。為了重溫經典,不少武漢觀眾早早趕到電影院,感嘆“它經受住了時光的考驗”。
時隔63年,先烈們的精神依然閃耀
6日上午9點不到,楊先生就趕到電影院,為了觀看國內首部黑白轉彩色4K修復故事片《永不消逝的電波》。這部1958年上映的經典諜戰片,由林金編劇、王蘋執導,孫道臨、袁霞主演,以李白烈士的事跡為原型,講述了中共黨員李俠潛伏在敵占區,為革命事業奉獻出生命的故事。
今年正值建黨100周年,也是孫道臨誕辰100周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頻5G新媒體平臺攜手中國電影資料館,歷時7個月精心修復了這部經典之作。該項目負責人介紹,《永不消逝的電波》是新中國第一部講述黨的隱蔽戰線英雄人物的影片,為后來的國產諜戰片創作打了個樣板。而電影將驚心動魄的革命斗爭,融于平常的家庭生活中,塑造了李俠這一樂觀堅毅、臨危不懼、勇于奉獻的共產黨員形象,影響了幾代中國人。
時隔63年,這部影片再次感動了楊先生和一眾武漢影迷。“影片經受住了時光的考驗,依舊感人,生動的細節、鮮活的人物、精湛的表演。”37歲的孫道臨,和當年那一批優秀的演員們,依舊光彩照人。
AI技術讓黑白影像煥彩
在張藝謀電影《一秒鐘》里,人們手動修復電影膠片的場景,令觀眾們嘖嘖稱奇。而在《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為63年前的黑白電影“著色”更令人好奇。
據項目修復團隊負責人介紹,經典電影的修復一般分成物理修復、數字修復和藝術修復等三個階段。而在《永不消逝的電波》中,在前三階段完成之后,還要再通過AI和人工上色技術將黑白影像轉換為彩色影像。
為了做好這次修復,修復團隊把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人機交互式AI上色與傳統修復手法相結合,對影片原有黑白影像進行逐幀修復與著色,為這部紅色經典注入了新鮮活力。
其中,AI上色主要依托AI數據庫來完成,通過神經網絡前期上千萬張圖片的訓練,AI生成的色彩已經比較接近原始的顏色。但因為AI上色技術根據圖像中元素的數據量決定,當數據量較少時,上色后會出現顏色偏差。這就需要人工修改。
電影修復也講究“修舊如舊”
“看之前很擔心,修復、著色會不會把經典電影弄走了形,變成個四不像。”觀看彩色版《永不消逝的電波》后,武漢觀眾周先生說道:“彩色看起來更生動、更鮮活,但是并不過度,電影傳遞出來的情緒,依然是當年一樣的。”
據介紹,電影修復的最高原則是“修舊如舊”。為此,修復團隊做了不少嚴謹考證。例如,和平飯店、延安寶塔等景點,都依據當年的彩色影像還原色彩。和平飯店場景中的一個花瓶,為了確定它到底是青花瓷還是琺瑯彩,則需要實地考察。
新中國成立前,全國軍服的顏色都不統一。為了確定李俠所穿軍服的顏色,修復師們更是查閱了大量歷史資料,還專程去軍事博物館看相關軍服文物。最后確定,片尾李俠發出電報時,所穿軍服與當時解放上海的多數解放軍一樣,是綠色的。而接受電報的同志,穿著后方的灰藍色軍服。此外,作為老紅軍,李俠軍服的領口原本有紅領章,盡管后來拆掉了,但印記依然存在,修復著色時也會還原這一細節。
記者萬旭明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