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官章(前排左三)早年和鄉(xiāng)親們合影。(受訪者供圖)

羅官章早年照片。(羅官章子女供圖)

羅官章(左)和妻子早年照片。(羅官章子女供圖)

羅官章。(湖北日報通訊員 嚴曉冬 攝)

羅官章和妻子掰玉米。(湖北日報通訊員 嚴曉冬 攝)

羅官章與大女兒李鳳英一起研究土家竹編產品。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曙松 攝)

羅官章在田間勞作。(湖北日報通訊員 嚴曉冬 攝)

羅官章(右)生前在大棚內與種植戶交流。(本報資料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文凱
大山里的羅官章走了,定格在38.83元的銀行卡余額,述說著他對這片土地的傾盡所有。(湖北日報11月3日全網首發(fā)《他在湖北去世,銀行卡余額:38.83元》)
38.83元這個數(shù)字,立刻在互聯(lián)網上激起浪花。網友紛紛跟帖留言,字里行間滿是感動;并在全國形成網評熱潮,僅在荊楚網東湖評論,相關文章已超過百篇。
在大家心中,羅老并沒有走,像一束微光,穿越河山,迎來陣陣回響。
“具象了一位老黨員干干凈凈的一生”
這是一束清澈的光
兩位數(shù)的遺產,是羅官章“心中有戒”的最好勛章。
“‘干干凈凈’的工資卡,具象了一位老黨員干干凈凈的一生。”“這不是寒酸的注腳,而是一位老黨員澄澈的初心。”重慶日報評論員、中國新聞獎評論類二等獎獲得者王瑞琳評論——對于羅官章而言,真正的富足不在銀行卡的數(shù)字里,而在鄉(xiāng)親的笑臉上,在田間地頭的豐收中。
物質清貧與精神富足的強烈反差,是羅老事跡最打動人的地方。廣東網友小姚直接說:“看哭了!38.83元,這就是一頓外賣的錢。”
“‘心中有戒’在羅官章身上化為令人動容的清廉自律。工資卡上38.83元的余額,是他物質生活的真實寫照,更是他精神富有的證明。”湖南紅網新媒體集團編委、理論評論中心主任王小楊認為,羅老“苛己寬人”的品格,正是共產黨人清廉本色最動人的詮釋。
“羅官章不是沒有錢,而是把工資都變成了鄉(xiāng)親們的‘致富本錢’。工資卡上的余額,是羅官章一生清廉的見證,更是他‘把群眾放在心尖上’的最好證明。”江蘇省昆山市委宣傳部干部、“好評中國”獲獎作者李群表示,羅官章用38.83元的“遺產”,交出了一份“焦裕祿”式的答卷。
羅官章把民生福祉看得比自己更重,所以將一己得失置之度外;因為深知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所以舍得千金散盡。
武漢市江漢區(qū)“西北湖學社”團隊評論員許雄琛寫道:“他在個人物質上的‘清貧’,恰恰成就了其精神世界的‘富足’與對百姓貢獻的‘豐厚’。”
“他的精神世界是富有的,他的心靈是純凈的”——內蒙古網友“凡凡”在本報原創(chuàng)視頻后的留言,引發(fā)大家共鳴。
回望大山,羅老在用一生的行動證明:人生的價值從不在于銀行卡數(shù)字的累積,而在于為群眾辦了哪些實事,在土地上留下了怎樣的印記。
“總有人在不停地努力,好讓夢想展翅飛翔”
這是一束熾熱的光
“不讓鄉(xiāng)親們的荷包鼓起來,我吃不好睡不香。”羅老這句樸素的承諾,被評論員反復引用,也觸動了萬千網友。
“燃燒自己,照亮群眾。羅官章的‘貧’與‘富’,構成一個共產黨員最動人的對比。”“羅官章用一生回答了‘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這個根本問題。”五峰采花鄉(xiāng)網評員趙春景在文章中勉勵青年干部少計較個人得失,多關注民生福祉。
38.83元,是他的全部存款;49年,是他把大半生光陰鐫刻在牛莊鄉(xiāng)深山里的長度。數(shù)字無言,卻如一把標尺,丈量出一名共產黨員生命的厚度;更似一本厚重的“賬目”,清晰記錄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與堅守。
“羅官章的‘人生賬’不在銀行賬戶的余額里,而在于價值的抉擇。讓‘為人民服務’變得可觸可感、可親可近。”貴州廣播電視臺評論員、貴州新聞獎評論類一等獎獲得者吳迪表示,不算自己“擁有什么”、只算奉獻和奮斗能夠“照亮多少人”,這樣的“人生賬”,才是最有分量、最有溫度、最有境界的“大賬”。
為了寫好這本“人生賬”,羅官章付出了畢生的努力。
央視新聞轉載羅官章報道后,浙江網友“天行”感言:總有人在不停地努力,好讓夢想展翅飛翔。
河北新聞獎評論類一等獎獲得者、媒體評論員梁路在評論中寫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立足長遠培育‘造血’能力,傾盡全力幫帶傳承,羅官章帶了個好頭。”并號召基層干部當以羅老為鏡,以“釘釘子”般的堅守,以“久久為功”的韌勁,用實實在在的成效扛起一方發(fā)展重任。
“大山深處的脊梁,已然與青山融為一體”
這是一束不滅的光
羅官章走了,但“羅官章們”的故事遠未結束。他親手培育的致富能手,如同播撒在群山之間的新火種。今天的牛莊,煙葉漫山遍野,天麻、黃精靜靜生長,返鄉(xiāng)青年越來越多……老百姓的出路,在腳下走得扎扎實實。
放眼大山內外,羅老不僅播下了產業(yè)的種子,更播下了精神的種子。
“對全社會而言,羅官章的離去也是一記提醒:在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的今天,仍有無數(shù)‘牛莊鄉(xiāng)’渴望更多‘羅官章’。”湖南日報全媒體評論員、湖南新聞獎評論類一等獎獲得者楊興東寫道:“他們或許不需要驚天動地的英雄,但需要更多把雙腳插進泥土、把汗水灑在田間的‘土專家’‘田秀才’;他們或許不奢望一夜暴富,但需要更多‘干一件成一件’的實干家、‘久久為功’的釘釘子精神。”
文章結尾,楊興東告慰羅老:“您用一生捍衛(wèi)的信仰,將在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心中有責”讓羅官章將退休視為新的起點。正如廣西網友“阿紫”在人民日報公眾號的留言:一人一山一輩子。
為人民服務的信念,不會有終點。“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中國新聞獎評論類二等獎獲得者臧博引用詩人臧克家的詩句緬懷羅老。
從“田里的地膜玉米”“缺了兩根手指的手印”,到“木盒里的7枚獎章”“追悼會上的悼詞”,臧博寫道:“這四個片段串聯(lián)起了羅官章奮斗的一生,將一個心系百姓、為人民謀幸福的人,鋪陳得真實又直白。羅官章走了,留下了百姓的口碑與懷念,更為廣大共產黨員留下了一堂無聲的教育課。”
同樣身處土家山鄉(xiāng),長陽“清江劍”網評員向常榮在《大山深處有脊梁》中寫下——這位大山深處的脊梁,已然與青山融為一體。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lián)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yè)執(zhí)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