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北京11月18日電 (記者 高凱)改編自“魯南鐵道隊”的抗戰事跡的電影《鐵道英雄》日前舉行專家觀摩研討會,與會專家認為,作為對紅色經典的全新演繹,該片所采用的創新表現手法塑造出立體豐滿的人物形象,其中的強張力、強節奏呈現出新的感染力。
《鐵道英雄》改編自“魯南鐵道隊”的抗戰事跡,講述抗戰時期,臨城一帶八路軍第115師“魯南鐵道隊”與敵人斗智斗勇,保家衛國的故事。
該片日前的專家觀摩研討會聚集了影片主創與來自學界、電影業界和文藝界的各位專家學者。

研討會現場 主辦方供圖
據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CEO王中磊介紹,《鐵道英雄》的創作初衷,更多的是表達對電影本體的尊重,對棗莊抗日鐵路英雄的敬畏。在他看來,精品影片既要有自己統一的魂,更要有多角度的演繹,要有各自的風格與特征,這才是一部影片能夠打動人的核心所在,才能真正豐富電影市場的供給,滿足當下觀眾的觀影需求。
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副書記、秘書長閆少非認為,《鐵道英雄》在故事核心內涵上,避免了表面化,深入挖掘了其中的精神內涵;在革命(集體)英雄主義的刻畫上,突出了英雄人物的個性魅力。老洪就義前以帽掩面的創新手法,老王軟弱又堅定的矛盾塑造,都真正做到了有血有肉,實現了民族抗戰精神的升華和弘揚。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王一川指出,影片把現代革命傳統與魯南抗戰文化、傳統文化進行了結合,挖掘和拓展了革命歷史題材的創作,強化了“八路軍在抗戰中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
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所副所長、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秘書長趙衛防稱,影片前半部利用雪景加重了懸疑色彩,后半部分以槍戰凸顯戰爭動作場面,突破了以往的限制,實現了多類型與主流價值觀的對接,在“鐵道”IP上,更突出“英雄”兩個字,經過新的詮釋新的突破,完成了英雄的閉環與推進。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索亞斌認為,影片在結構上,采用紀錄片式的開篇,突出了原創性,把鐵道英雄的故事和整個抗日全景勾連起來;在內容上,實現了有限篇幅內,情境渲染與故事情節的協調互動,入黨宣誓的片段,用無聲的視聽語言傳遞了崇高的信仰感;在元素處理上,諜戰元素的加入,大大加強了可看性,使得老王等英雄角色的人物塑造更加豐滿。
對此,該片導演楊楓介紹,之所以選擇“鐵道英雄”這個素材,是因為想挖掘此前影視藝術作品沒有充分展現的八路軍魯南鐵道大隊115師的真實故事,希望秉承尊重歷史、尊重平凡英雄的心態,對歷史進行重新梳理和挖掘。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李道新對于影片的“重回歷史現場,重構經典故事,重現犧牲價值”表示贊許,他表示,“影片追問生命意義,探索當下中國電影的悲壯美學,凸顯電影中的民族自信”。
近年來,弘揚主旋律的商業電影成為新主流,并日益獲得觀眾的高度認可。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指出,《鐵道英雄》的創作難度非常大,既堅持了對紅色英雄的崇敬,又實現了紅色題材的創新表達,滿足當下觀眾對電影的視聽需求;刻畫了非常人性化與接地氣的英雄,對兄弟情及父子情的刻畫,顯示了極強的張力;具有強大敘事節奏和動力下的大場面、強劇情、強節奏,視聽風格非常完整。
中國電影基金會電影投融資發展專項基金總監、聚影匯創始人朱玉卿表示,“影片《鐵道英雄》既有《風聲》的諜戰因素,又有《八佰》的戰爭片風格。影片把鏡頭對準平民英雄中一個個鮮活的個體,讓我們在重回那段悲壯歷史、緬懷先烈,繼承他們大無畏精神的同時,倍加珍惜他們用生命換來的美好生活。這才是這部影片最大的現實意義。”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電影基金會、中國電影評論學會、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華誼兄弟電影有限公司共同主辦,中國電影基金會鐘惦棐電影評論發展專項基金和聚影匯(北京)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共同承辦。(完)
【編輯:王詩堯】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