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長江日報記者李煦
“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這是魯迅先生在《吶喊》自序中的名句之一,三聯書店的編輯很貼心地把這句話印在了《為避免下墜而競爭》的封底上。
如果是整整一個國家、一代人墜入困頓,那又會如何?那又該如何?這正是《為避免下墜而競爭》的核心主題。
該書作者山田昌弘是日本中央大學文學系教授,專業方向為家庭社會學、情感社會學,他從年齡層、家庭構成、婚姻狀況、職業狀況等角度入手,分析了日本一代人的困境,描述了他們的現狀,估測了他們的未來,并提出了對策。
■ 第一個大量國民“向下流動”的發達國家
這是一本嚴肅的學術書,但是其中提到了2016年大受歡迎的電視劇《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25歲的女研究生畢業后找不到正式工作,只能做合同工,隨后又被解雇,正處在無業狀態,無人問津,居無定所,飽嘗生活的辛酸。她父親讓她到35歲的單身白領IT男家幫忙做家事。女主角把男主角照顧得無微不至,后來還提議“像就業一樣結婚”。二人簽訂合同,對周圍人保密,開始了“雇主=丈夫”“雇員=妻子”的婚姻生活,沒有任何愛情的兩人住在同一屋檐下,慢慢地產生了感情。
其實,如果“穿透”了電視劇表面的那些溫馨、搞笑、時尚等等,就能看出《為避免下墜而競爭》的核心背景。
為什么要與無愛的男子“像就業一樣結婚”?這不僅僅是女研究生找工作不容易,更重要的是,日本女性必須快速找到“飯票”,最好是比自己父親收入高的男子,這樣才能確保自己的生活水平不比母親差。反過來,由于日本婚姻制度是男的養家、女的全職,男性結婚就必須非常慎重,搞不好就會造成自己生活水平的下降。而日本由于近30年來經濟都不夠景氣,能夠進入大公司成為正式雇員、終身雇員的機會減少。這樣幾個因素湊在一起,導致日本男的努力進入大公司,女的努力尋覓大公司職員,結婚變得很困難,相應的“少子化”也就來了。
日本是怎樣走到這一步的呢?
在二戰之前,日本的社會階層分為少部分富裕階層和大多數平民階層兩部分,階層間基本沒有流動的機會,職業也都是世襲。戰后,隨著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形成了“中流社會”。《為避免下墜而競爭》給“中流生活”的定義是:擁有自己的房產和汽車,家電用品齊全,孩子若是想要接受高等教育也可如愿,全家也可以有一些休閑娛樂活動。
日本的“國民生活意識調查”顯示,1970年以后,認為自己的生活水平“中流”的人超過了九成。在那個年代成長起來的人,品位不俗,出手大方,喜歡名牌。當時的勞動力市場,“就業難”現象根本不存在,反倒是企業因人手不足而破產的案例常出現,于是企業為了留住內定就職的人各出奇招,甚至帶領尚在其他公司任職的內定人員去國外旅行。
當時還出現了一些明明能當一名正式員工,由于想要做自己想做的事,硬是打零工、不去內定企業報到的應屆大學生,“自由職業者”這個詞就是這么來的。
隨著泡沫經濟破滅,日本經濟基本上停止了增長,出現了所謂“下游化”,意思是“雖然能夠保證最低限度的生活,卻無法期待比眼前更寬裕的狀態”。換句話說,無法向上流動了。
現在在日本,即便是自由職業者,如果和父母住在一起的話,眼下生活不成問題,因為日本的生活保障制度非常健全,而且父母有豐厚的養老金和家底;但也看不到他們能過上富足的中流生活的“未來”。《為避免下墜而競爭》認為,這就是當下日本年輕人的狀況。
作者寫道:“為避免下墜而競爭”可謂當代日本社會的一大特征,這種競爭絕不是積極向前的,而是倒退的,年輕人并沒有貧困到吃不飽飯,他們甚至還能和朋友們一起娛樂、玩耍,不過他們已經沒有向上爬的愿望,只有對于“向下流動”的抵抗,這批年輕人沒有未來。
作者悲觀地預測:日本將成為第一個大量國民向下流動的發達國家。
■ 選擇“斷念”的人越來越多
作者指出,由于領到豐厚養老金的那一代父母普遍還在,日本現在“一億人民總中流”的局面還沒有崩潰,但是已經出現了一些苗頭。上世紀90年代,隱瞞父母死訊、繼續領取養老金的案件常有報道,以后這種事將不再是新聞。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青年們大大方方地熱情交往,社會彌漫著戀愛和浪漫的空氣;現在,青年們越來越保守,規避一切風險,選擇“斷念”的人越來越多。
例如,對婚姻斷念,不去參加以結婚為目的的交友活動;“不想結婚”,否定婚姻本身,或是一味悲觀地認為“自己是結不了婚的”。同時,戀愛的“虛擬化”也開始出現,越來越沉迷于虛擬角色和夜總會、追逐偶像和明星等。他們揚言,自己已經不需要戀愛和結婚了。
所謂的“低欲望社會”,其實就是這么回事。
作者不安地認為:“全體日本人看上去都像沒落貴族一樣在吞噬父母的資產,還夢想著這種貴族式的生活在未來能持續下去。”
可是,隨著父母的去世,父母的養老金也就沒有了,自己的收入又有限,因此會逐漸降低生活水平。等到父母的存款慢慢見底,把房子賣了也只能撐一時。賣了房子,錢也會逐漸花光。當自己老了,錢也逐漸花完了,生存便成了問題。“到那時候,恐怕就只能領取最低生活保障了吧。如今,獨身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領取量在逐漸增加,最大的原因在于沒有家庭成員的老年人在增加,今后這樣的老年人將會以每年數十萬的速度增加,到那時生活保障制度真的還能維持下去嗎?”
不只如此,由于人口減少,房產也不再好出售。書中寫道:即便是現在,人口減少地區和城市郊外的別墅區基本上也處于“有價無市”的狀態,“地方縣市的度假公寓便宜得跟白送似的”。比如,滑雪旅游勝地的單間公寓,由于這類地區已如同日常生活基礎設施衰退的“鬼城”一樣,即使不要錢白送也沒有人想去居住。總之,將來房產甚至有可能從安全的資產變為巨大的“不安全資產”。
《為避免下墜而競爭
——日本格差社會的未來》
[日]山田昌弘 著
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
■ 作者預測“家庭新形態”
作者當然明白“節流不如開源”,國家財富的不斷增長,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可是——“只要在排他性的經濟水域中沒有發現某種新的能量,日本經濟將不會出現什么劃時代性的好轉,只能預測說目前的狀況將會持續下去”,這就是作者對日本經濟走勢的看法。
如果是這樣走向2040年乃至更遠,日本人應該何以自處呢?
作者認為,對策之一是“拓寬家庭形態”。
“橫向軸”的拓寬指的是再婚、事實婚姻、同居以及房屋共享式同居等“伴侶”關系的拓寬,能從制度上保障“老年人不再孤立”。單身生活的老年人把自己家作為“老年集體之家”招募朋友,約好彼此送終;單身女閨蜜中就經常有人提議“若是咱們以后一直單身的話,老了之后大家搬到一起住吧”。當然,目前這只是說說,不過今后,這些年輕時候的約定或許能夠付諸實踐。
“縱向軸”的拓寬指的是“不被血緣束縛的親子關系”。作者舉了一個朋友的例子——在東京擁有獨棟住宅的80歲左右的一名單身男性(妻子去世,沒有孩子)收養了他60歲左右的侄子為養子,作者認為這是雙贏。但也指出法律上也必須有相應的保障義務和權利的條目,防止以遺產為目標的欺詐和惡行。
對策之二是建立全體國民一生都能夠定期領取固定金額的“基礎收入”制度。日本積蓄了大量資產,應該有條件實行這一政策。
全書最后,作者飽含希望地寫道:為了使得日本社會擁有更明朗的未來,我們能夠做些什么呢?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建立一個即使經濟不寬裕、即使沒有家庭成員也能夠“和喜歡的人一直愉悅地交往的社會”。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