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北京12月1日電 (記者 應妮)9座大型夯土臺起什么作用?室內面積達630平方米的大型建筑是如何使用?8萬平方米的大型環壕聚落或許能體現當時的社會復雜性?由中國國家文物局組織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1日在線上召開。此次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發現和研究進展,甘肅慶陽南佐遺址和張家川圪垯川遺址的發掘頗為亮眼。
甘肅慶陽南佐遺址是一處仰韶文化大型聚落遺址,年代距今5200年至4600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21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等單位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遺址開展了考古工作。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韓建業介紹,遺址核心區由9座大型夯土臺圍合,面積約30萬平方米,緊鄰夯土臺外側發現2道環壕,核心區東、南、北三面約1000米處還發現外環壕遺跡,但目前尚不能確認為封閉的環壕。核心區北部發現大型建筑基址、聯排房屋等重要遺跡,其中大型建筑F1包括前廳、后堂,僅室內面積已達630平方米,墻壁、地面均為多層白灰面;F2出土白色堆紋陶、白衣陶、白陶、黑陶、朱砂彩繪陶,大型彩陶罐、帶塞蓋喇叭口平底彩陶瓶以及大量水稻遺存,顯示了較高的社會發展水平。南佐遺址是黃河流域文明起源和發展的重要實物資料,是研究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和早期國家起源的重大突破。
甘肅張家川圪垯川遺址從仰韶文化早期延續至仰韶文化晚期,年代距今6100年至5600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20年至2021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開展考古勘探發掘工作。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陳國科介紹,該遺址中的仰韶文化早期史家類型時期的大型環壕聚落保存較完好,面積約8萬平方米,聚落外圍發現三道環壕,中心區為一處廣場,圍繞廣場呈向心狀分布三組房屋,共計100余座,每組房屋由1座大房屋(約100平方米)和數量不等的中型房屋(約20-50平方米)、小型房屋(20平方米以下)組成。
陳國科提到,房屋間發現數座袋狀窖穴,最大一座位于中心廣場,容積約60立方米,底部保存近0.4至0.6米厚的炭化粟黍遺存。勘探發現環壕外東南部疑似有陶窯區,西北部疑似有墓葬區。遺址出土大量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陶器以彩陶為主,包括尖底瓶、平底缽、葫蘆瓶等,還發現一件玉權杖首。炭化植物遺存鑒定以粟黍為主,且以黍為多。動物骨骼遺存鑒定主要為家養動物豬、狗和野生動物鹿、狍等。圪垯川遺址證實隴西黃土高原是仰韶文化的又一中心區域,大型儲糧窖穴及粟黍遺存的發現,對研究仰韶文化早期生業形態提供了實物資料。(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