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北京12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作為2021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六大專題論壇之一,由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主辦的2021“一帶一路”科普場館發展國際研討會(BRISMIS2021)12月1日在北京開幕,并推出為期一個月的云上展覽。
本次研討會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行,來自20個國家的113家科普場館或機構組織的261名代表參會,圍繞“邁向韌性與包容的復蘇:共建科普場館的美好未來”主題,設置兩個主旨報告和5個專題論壇,首次推出中外優秀科普資源推介和分享環節,共同探討在當前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一帶一路”科普場館如何發揮自身獨特優勢,通過彼此之間資源共享與合作互鑒,共同實現更高質量的復蘇。
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理事長程東紅,中國科協黨組成員、中國科技館館長殷皓,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副主席、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國際博協研究與交流中心主任安來順,國際博協科技博物館專業委員會主席、摩洛哥電信博物館館長艾奇·切爾基·達馬利(Ech-Cherki Dahmali),泰國國家科技館館長拉溫·拉維翁斯(Rawin Raviwongse)等出席開幕式,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科技館副館長歐建成主持開幕式。

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理事長程東紅致辭。 中國科技館 供圖
程東紅代表主辦方致開幕辭表示,本次會議圍繞在疫情大流行下如何建立應對和復原能力,邀請科普場館共同面對和深入研討,新冠疫情加劇了科普服務可及性在全球范圍內的不均衡狀態,她呼吁科普場館同仁們為消除數字鴻溝、促進所有人平等地享受科學文化公共服務而努力。
安來順教授做題為《新冠疫情(COVID-19)影響背景下博物館的數字化服務——ICOM的三次全球性調查與分析》的主旨報告,圍繞數字化服務水平對博物館克服疫情影響的重要性,提出兩年來博物館數字技術應用呈現階段性的特征,從參與公眾精神慰藉行動,到成熟度和可持續性的關注,再到“新常態”的各種探索,深刻闡述了博物館業界在數字技術方面更趨理性和務實的創新實踐。
拉溫·拉維翁斯博士做題為《科學合作是人類繁榮的引擎》的主旨報告指出,環境和技術的快速變化擾動了當今的生活方式,為使青年人能夠適應這些挑戰,需要來自各界的高度社會行動和社區參與,合作建立一個聯盟網絡,藉以倡導和推動對青年人和社區形成積極影響。
為促進科普資源建設互學互鑒、交流合作,結合疫情防控相關政策要求,2021“一帶一路”科普場館發展國際研討會推出云上展覽,本次“云展覽”面向“一帶一路”場館匯集、遴選和展示優質科普資源,得到參與各館廣泛和積極響應,共征集到來自10個國家,31所場館的94件作品,會議現場特別設置展品推介和分享環節,從征集的資源中挑選出10件不同國家、不同形式的作品進行介紹,云展覽將于2021年12月1日-31日期間通過網絡持續展示和分享。
據了解,2021“一帶一路”科普場館發展國際研討會由中國科技館承辦,國際博協科技館專業委員會支持,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北京自然博物館、北京天文館、上海科技館、中國科普研究所協辦。(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