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村的文藝隊想編排一個山歌節目,展現我們新農村、新家園、新風貌,能麻煩文化站聯系一位‘合伙人’,給大伙兒培訓山歌嗎?”11月底的一天,一大早,廣西來賓合山市,嶺南鎮文化體育和廣播電視站接到來自里蘭村的電話,村民提出希望在村里辦一次山歌培訓。放下電話后,工作人員立即把村民的需求反饋給合山市文化館,由文化館聯系了有山歌特長的“合伙人”。沒幾天,里蘭村的山歌培訓就紅紅火火地辦起來了。
2019年以來,來賓市啟動“文旅合伙人”公共文化志愿服務項目,通過創新鄉村文化供給方式,引導和鼓勵更多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個人和社會團體等多方力量,參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助力鄉村振興。
一次嘗試帶來的驚喜
來賓是第一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城市。經過多年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得到長足發展,群眾的文化意識進一步覺醒,類似里蘭村這樣的需求多了起來。然而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完備、人員的配備并不代表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提高,很多時候開展的活動、所提供的服務不是老百姓真正需要的。如何在人員編制少、資金不足的現實情況下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成為來賓市各級文旅人面臨的新問題。象州縣花山社區“文旅合伙人”的創新做法讓來賓找到了一條可行之路。
初冬正是各種菌菇豐收的季節,象州縣花山社區食用菌種植房里的袖珍菇長勢喜人,菌房管理人覃金英樂開了花。食用菌種植是花山社區“文旅合伙人”志愿服務項目,靠著這一項目,社區集體經濟越做越大,覃金英等多名群眾也實現了脫貧增收。
2019年,花山社區是當時新建立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安置的貧困戶有450戶1745人。如何讓搬遷過來的貧困戶找到致富奔小康的門路,成了社區“兩委”面前的重點工作。
“與其被動服務群眾,不如和群眾一起發展經濟。”這一建議讓象州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以及社區“兩委”眼前一亮。經過考察調研,他們決定跟武宣縣八仙菇食用菌種植基地合作,開展食用菌種植,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社區把老鄉家園5號樓架空層改造成菌房,一共種植了11萬包食用菌。“第一年就實現30萬元純收入。”花山社區黨總支書記盧珊高興地說。
嘗到甜頭后,花山社區不斷擴大“合伙人”范圍,吸納了南寧真隱商貿有限公司、廣西民族醫藥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廣西國際壯醫醫院3家“合伙人”,很快發起第二個“合伙人”項目——廣西非遺文化與公共疫情防控壯方跨界合作項目的首款中藥防疫文創產品。這一項目讓51名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社區集體經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蛻變,社區公共服務中心變成鄉村振興的加油站。”盧珊說。
“量身定制”實現精準服務
花山社區“文旅合伙人”的創新實踐如一縷春風吹向了來賓各縣區,并以象州縣為試點,開啟了對文化志愿服務的創新探索。
今年6月,第八屆全區壯歡山歌擂臺賽在象州縣馬坪鎮大佃村壯歡文化廣場舉行,來自南寧、桂林、柳州等地及象州本地的各民族100多名山歌手同臺亮嗓,場面十分熱鬧。
馬坪壯歡是自治區級非遺項目,在2013年“心連心”藝術團赴來賓的演出中,馬坪壯歡歌王一曲敬酒歌唱響了壯歡。2019年,當地政府引入壯歡傳承人、象州縣史志辦、廣西傳統工藝孵化中心等“文旅合伙人”,在大佃村實施壯歡傳承基地志愿服務項目,面向村民開展壯歡非遺傳承培訓。
“壯歡成了大佃的金字招牌,每天大樹底下、涼亭湖邊都能看到群眾唱壯歡、學壯歡的場景,村里每年開展的各種文藝活動多達幾十場。”馬坪鎮文化服務中心主任覃美星表示,依托當地壯歡文化和“壯族三月三”習俗,大佃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連續2年承辦馬坪“壯族三月三”分會場活動,昔日的區級貧困村已經成為廣西的三星級旅游村。
“‘文旅合伙人’項目開展的關鍵在于摸清雙方供需,建立對接機制。”象州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局長銀中輝介紹,“文旅合伙人”不斷創新志愿服務的方式和手段,根據群眾需求量身定制公共文化產品,按照“中心組織備菜”—“示范點點菜下單”—“中心接單派單”—“合伙人送菜”—“多方評菜”的流程提供菜單式服務,不斷提高服務項目的精準化、專業化水平。
依托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平臺,象州在全縣范圍內征集到志愿服務項目45個,服務菜單涵蓋文旅服務類、培訓講座類、手工制作類、教育服務類、科技種養服務類、健身體育服務類,共六大類40多種服務內容。如今,象州開展的“文旅合伙人”志愿服務項目已有12個,服務群眾6000多人,惠及群眾1.5萬多人,示范點村屯總計增收300多萬元。
創新發展賦能鄉村振興
2020年,來賓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印發了《來賓市實施“文旅合伙人”志愿服務項目工作方案》,在全市6個縣(市、區)810個村鎮(社區),依托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培育孵化一個可長期實施的“文旅合伙人”項目。同時成立市“文旅合伙人”志愿服務中心,建立“合伙人”項目庫,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在全市鋪開招募“文旅合伙人”,先后推出70個“文旅合伙人”志愿服務項目。服務內容涉及鄉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活動受眾涵蓋各個年齡段。
“既滿足了群眾需求,又讓‘合伙人’找到了項目支持者。”來賓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廖燕玲表示,“文旅合伙人”的模式讓有限的財政資金精準用到群眾文化需求上,降低了供給成本、提高了服務效能,讓政府、社會組織和群眾實現了多贏。目前,“文旅合伙人”帶動了285家社會組織或企業參與進來,服務人數達到45萬,公共服務中心全天向群眾累計開放長達16小時。
以“文旅合伙人”為抓手,來賓市還因地制宜地推動文旅資源的進一步融合,探索出不同的鄉村振興發展路徑,打造了一個個有特色、有影響力的文旅節慶活動或項目品牌。比如,忻城縣推出的“壯錦刺繡”項目在傳承非遺的同時,研發了五大類70多種壯錦系列產品,在各種旅游商品大賽上頻頻獲獎;金秀縣的“高田村小年夜瑤族舞香龍”項目吸引了方圓百里1萬余人到高田屯觀看舞香龍表演,為當地居民在春節期間人均增收1000元……“一鄉一品一月一活動”在來賓各村鎮成為標配。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工作暨志愿服務示范項目現場觀摩會2020年6月在象州縣召開,“文旅合伙人”的文旅扶貧新模式在廣西得到推廣。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公共服務處處長何曉萍表示,該志愿服務項目在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和產品的同時,推動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整合更多的社會資源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和現實的借鑒意義。
“‘文旅合伙人’依托現有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和大數據資源,讓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旅游建設。開發出的志愿服務菜單貼近群眾生活實際,讓群眾、游客從參與者變為建設者,推動基層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向自主化、智能化、多樣化管理發展。”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巫志南說。(記者 賓陽 郭凱倩 通訊員 莫遠征)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