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華夏古城傳奇劇《風起洛陽》開播。劇集在富有東方美感的畫面布景中展開,憑借充滿新意的構思、緊湊的敘事節奏獲得廣泛關注。當劇中人物的個體成長歷程與心懷家國天下的道義擔當相融,《風起洛陽》彰顯更宏大的視野和更深邃的立意。
《風起洛陽》精心雕琢富有東方美感的圖景,收獲了“大片感”“電影畫質”等諸多好評。影像以全景式畫面展現洛陽的繁華盛景,車水馬龍的街巷、人頭攢動的市集,鏡頭下的每一處細節都有認真的設計與巧思,遠到建筑樓閣、燈火通明的勝景,近處帶著“煙火氣”的食物、喧鬧的人聲鼎沸,現實場景的刀光劍影冷冽,回憶場景的歡樂畫面溫暖……真實的布景,輔之以考究的構圖和色調,讓《風起洛陽》的每一幀畫面都帶有濃郁的東方美感,讓觀眾感受十三朝古都洛陽的輝煌燦爛,映襯出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不僅如此,洛陽街巷、聯昉內部、不良井下處處融入“水”這一元素,強化了畫面“柔”的質感與包容的情懷,突顯了“上善若水”的傳統文化內核。以東方美學為主題,以匠心打磨畫面質感,影像以此對文化自信進行了有力體現與彰顯。
精妙的場景設計需要服務于劇情的推進與延伸,《風起洛陽》運用大量篇幅描摹了“不良井”這一陰暗潮濕的處所,它就處于洛陽城的地下,里面的百姓衣衫襤褸、不見天日且不得離開井下。僅隔一道關卡,地面上的精彩繁華與地下的破敗困苦形成對比,色彩與置景的強烈反差增強了戲劇張力,也將主人公的遭遇娓娓道來:多年前,高秉燭帶著少年好友們偷偷跑出不良井,秉持善良的天性見義勇為,最終好友被害只剩他獨自存活,從此他背負眾人的怨恨踏上復仇之路。從“不良井”這一場景切入,好友們逃出后喜出望外地說“外面的風都是甜的”,高秉燭表示,總有一天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所有不良人走出井下,和其他子民一樣自由的生活。劇集的立意自此得以深化,雖然遭受不公、成為弱勢群體,但并不能安于現狀、甘受擺布,人人都應該平等享受生活與自由,而這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與抗爭,劇集以少年看似年少輕狂的許諾,表達了奮斗向上、追求光明的積極價值導向。
聚焦劇情本身,《風起洛陽》涵蓋了來自朝堂、江湖、市井多方勢力之間的較量與沖突。而影像以小見大,塑造了三位個性鮮明的角色,以人物的成長經歷串聯復雜的情節,用個體的點滴轉變抽絲剝繭、撥開層層迷霧。高秉燭的內心被復仇占據、顯得冰冷麻木,在一場大火中被武思月義無反顧救人的舉動而感染,被壓抑的情感與同理心逐漸復蘇。百里弘毅則從一開始精于評鑒美食、不諳人情世故中歷經變故迅速成長,逐漸打開心扉。武思月始終將“守衛神都”、護衛家國為首任,雖然屢遭挫折阻撓卻初心不改。從個體層面而言,他們是帶著喜怒哀樂的普通人,堅定信念一往無前;從社會觀照層面,他們將個人追求融入對社會的擔當、對百姓的奉獻之中。這段“兼濟天下”的赤誠,也體現了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表達。劇集對傳統文化的闡釋由表及里、從場景器物走向主旨觀念,讓正義的價值觀導向得以發揚。
《風起洛陽》雖然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多方勢力搏斗,但角色在追求真理、查明真相的過程中也保持高度的清醒與理智,但這樣一部傳奇劇并沒有失去人性的溫度,而是在人與人之間的牽掛與情感羈絆中多下筆墨,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例如,高秉燭漂泊在外,母親雖然神志不清但卻一直記掛。百里弘毅不愿接受家族安排的聯姻與父親產生沖突,父親卻語重心長地表達“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愛護,聯姻并不是為了犧牲兒子去攀附勢力。武思月年少氣盛而執拗,哥哥不論是粗暴的制止還是耐心的說教,都是為了妹妹能夠安穩一生。這些溫暖有力、不求回報的親情表達,將“家”的紐帶作為東方文化的又一展現,刀光劍影之外,影像還需要觸碰觀眾心底的柔軟,讓角色與觀眾以情感同頻。
以匠心雕琢的精妙、場景設置的創新表達東方文化之景觀,恢弘大氣且人人平等、奮斗上進;以故事主線之聚焦、情感元素之融入,進一步點亮正道的光,以“但愿蒼生俱飽暖”的大愛與切割不斷的情感羈絆,闡釋傳統文化的深層理念與精神。《風起洛陽》以內外兼修打造文化品質,為觀眾開啟了一段對東方文化的探索之旅。
【編輯:王詩堯】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