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北京12月14日電 (記者 應妮)從契訶夫的《薩哈林旅行記》中,很多人知道了薩哈林,但那里曾經叫庫頁島,曾經屬于中國,卻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在三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庫頁島時隱時現……著名文史學者卜鍵所著《庫頁島往事》日前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該書是目前為止有關庫頁島的歷史最全面深入的專著,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庫頁島是一個緊貼著東北大陸的長條狀大島,北端側對著黑龍江口,南端正對著北海道,西面是韃靼海峽,東面是北太平洋,戰略位置極其重要;該島面積7.64萬平方公里,超過臺灣島與海南島的總和,曾是我國第一大島。在幾千年的華夏歷史中,時隱時現,雖然記載很早,但卻記載很少。僅見有民國時期石榮暲《庫頁島志略》內設“沿革篇”引錄相關文獻,并加考釋辨證。本書作者細致爬梳史料,厘清了庫頁島居民的構成及其與中原的關系,認為庫頁島民應出自肅慎,在東漢時期,才有史料明確記載了庫頁島的存在。《后漢書·東夷列傳》稱“海中有女國”,應該說指的就是庫頁島。而自唐代設置黑水都督府,遼代設立貢鷹道,金代將庫頁島劃歸胡里改路,稱之為“海上女真”,元朝設征東招討使,明朝建立奴兒干都司,這個島已經納入了中國版圖,并逐漸有了行政隸屬的關系。

著名文史學者卜鍵 三聯書店出版社供圖
從漢唐到明清,庫頁島上的族群一直是自治狀態,與朝廷大體為貢賞關系,往來越來越密切。但即便是已在島上建立了多個衛所的明朝,也包括使貢賞體制規范化的清朝,仍沒有實施直接的統治,與朝廷以及地方官府的聯系仍是松散的。
作者在書中的敘述有兩條線索,一條線索是史料記載下的庫頁島,一條線索是俄國作家契訶夫筆下的庫頁島,契訶夫在《薩哈林旅行記》中寫道:“我們應該去朝拜像薩哈林島那樣的地方,就像土耳其人朝拜麥加一樣。”相對于契訶夫,中國明清時期的朝廷、官員、士人對庫頁島卻沒有那么大的熱情,沒有一個著名的歷史人物登臨過庫頁島。
臨近清朝龍興之地的廣大東北地區,加之俄國在黑龍江流域的不斷擴張,康熙帝在雅克薩之戰后,對于庫頁島地區給予了相當關注,逐步建立頒賞烏林和進京納婦制度,但是以羈縻為主,并非嚴格意義上的行政管轄。羈縻政策是中國古代中原王朝面對周邊四夷普遍采用的,清朝對于庫頁島亦采用此策。這種政策雖然在名義上建立起宗主隸屬關系,但沒有實行直接管轄,導致雙方關系并不牢固,也導致庫頁島民缺乏對中原王朝的認同感、歸屬感,為日后俄國、日本的覬覦提供了可乘之機。
對于庫頁島的去國,作者花費大量精力搜集史料,尤其是俄文、日本史料,充分分析,努力還原它們不斷滲透、蠶食庫頁島的歷史面貌。作者認為,庫頁島的去國主要在于俄日兩個鄰國的竊取攘奪,但清廷的責任也是巨大的。清代乾嘉時期,是華夏歷史上一個文化繁榮與學術勃興的時期,在這個所謂的大清盛世,庫頁島基本被漠視。
對此,作者十分感慨,“從19世紀中葉開始,曾經屬于中國的庫頁島,就變成了沙俄的薩哈林,變成了俄國監禁犯人的苦役島;而直到今天,其在許多國人心中仍有一份特別的紐結牽連,一種揮之不去的復雜與沉重。寫作這本書的心情是沉重的,目的不在于對舊時領土的聲索,而是基于一種遐深的傷逝,想借助那些陳年往事,厘清庫頁島漸離母體的去國之路。人們常說歷史是一面鏡子,卻應摒棄那種顧盼自雄或自怨自艾,而深自省察,反求諸己,大約才是獲得鑒戒、振作復興的徑路。”
作為一個以小見大的選題,《庫頁島往事》從庫頁島的歷史出發,鉤沉幾千年來東北地區與中原內地的交往歷史,聚焦近五百年來中國、俄國以及日本在黑龍江流域的進退與戰和。作者充分利用中文、滿文、俄文、日文等多種資料,對庫頁島的歷史進行了較為清晰的梳理。他通過俄國文學家契訶夫的薩哈林之行,橫向截取了1890年庫頁島歷史面貌的片斷,又通過庫頁島幾千年的歷史演進,縱向勾勒出庫頁島與華夏歷代王朝之間的關系,既有現場感,又有歷史感。通過作者的描述,讀者對那一片故土有了更多認識甚至是重新的認識。(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