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重慶12月14日電 (記者 劉賢)“我們設計‘兩江橋’時,希望盡量不要影響重慶寶貴的兩江穿城生態美的資源,所以用了極簡的手法,用盡量少的拉索,橋塔也是亭亭玉立。”林同棪國際中國公司橋梁事業部總經理助理孟杰接受中新網等媒體聯合采訪時如是說。
14日,橋梁工程美學論壇在重慶舉行,吸引來自重慶大學、重慶交通大學等高校和多地設計研究院、企業的設計師和工程師參與。
長江、嘉陵江穿城而過,重慶有各種橋梁上萬座,被稱為“中國橋都”。此次會議聯合主辦方林同棪國際工程咨詢(中國)有限公司深度參與重慶橋梁設計。孟杰在會上發表了題為《橋梁人本設計的思考與實踐》的報告。
他認為,所謂的人本設計,就是“以人為本的設計”。造橋的基本原則是安全、適用、經濟、美觀,如何適當滿足和平衡這四個要素,就是造橋的藝術。一座橋梁的設計,既要滿足居民多樣化的出行需求,也要滿足人們對橋梁本身與城市空間等多層次的審美感受,還要注重生態和品質,滿足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重慶“兩江橋”(東水門長江大橋和千廝門嘉陵江大橋)分別橫跨長江、嘉陵江,已成為重慶市民喜愛、外地游客爭相打卡的“網紅橋”。孟杰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也是他最喜歡的橋。設計該橋時,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鄧文中“力挺”單索面結構形式,盡量減少拉索,以免影響兩江穿城景觀。所以,兩江橋一座用了9對拉索,另一座用了10對,且創造了“非常纖細,如少女一樣亭亭玉立的塔”,最終成為重慶的地標之一。
在題為《力與線的構型——橋》的演講中,重慶大學教授陳朝暉“點贊”重慶嘉悅嘉陵江大橋的美觀,以及橋下人行通道的匠心設計。這也是林同棪國際中國公司設計的。一座橋不僅連接地點,也連接人。她認為,在靈動與沉靜、平直與彎曲、消隱與凸顯之間,設計師的取舍與創造,既是對功能、材料和力學的把握,也是對環境、形式、尺度,乃至人情的體察。
據孟杰介紹,橋梁新結構形式的出現往往伴隨材料的創新。如正在推進的南京一橋梁項目,使用了一種“超強度混凝土”。這種新型材料擁有像鋼材一般的變形能力,同時強度高,不像傳統混凝土容易變形收縮、開裂。其應用解決了橋梁大跨度問題,降低整個結構的自重,材料投入減少,更為低碳,也提高了設計更加輕薄纖細的橋梁的可能性。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