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北京12月15日電 (記者 應妮)《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的詩篇從西周初年,綿延到春秋中葉,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其所描述的時代已太久遠,什么才能讓讀者重回那個中國文化的純真年代呢?
如果說《詩經》中描述過的物事至今仍有蹤跡、名目可作比照,很可能只剩下了大山、大河與植物。它們既是相對恒定的自然物,塑造了一地的生活形態,也參與塑造了一地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內核。于是山、河、植物成為三條脈絡,像一副骨架,搭起了《詩經地理》全書的主體結構。就像該書作者丘濂所說:“古今不變的,有人情,也有江河?!?/p>
日前由三聯書店出版社推出的《詩經地理》由《三聯生活周刊》記者撰寫的封面故事結集而成,全書主要講述與《詩經》相關的山、水、植物三個方面的話題,以《詩經》這部經典傳世文獻記載為線索,以其中提及的地理要素作為切入點,將先秦時代的歷史與文獻記載相結合,同時又不斷切換鏡頭,從歷史走進現實,從現實反觀歷史。
全書依據的文本是《詩經》,選擇的對象是《詩經》中的山、水、植物,方法論支持的方式是踏訪。對踏訪地的選擇,創作團隊有一個重要標準,即并非單純的風景地理,必須在過去和現在都有人之生生息息。最終,在《詩經》描述的山地里面,選擇了首陽山、泰山、宛丘、終南山和隨棗走廊;而河流,選的是淇水、漢水、渭水、汶水和汾河。除了踏訪,記者們還做了大量歷史閱讀和學者采訪,但是,在文字中所呈現的山水格局和人情故事,其描述的起點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它來自記者以客觀視角進入的當下與現實環境,而不單純是文本及其演繹。
中國古典文學學者、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董梅副教授也走在《詩經》的踏訪之路上。她認為:“文字內容和個人想象會導致另一種局限,實地環境具有空間和時間的維度,可以極大豐富對詩歌的理解?!北本┐髮W城環學院唐曉峰教授對此表示認可:“從詩歌走向環境,在環境中對詩歌進行再發現,這是讀詩的邏輯延伸。而尋找古代詩歌的現代場地,是古代詩歌文化的時空拓展?!?/p>
《詩經地理》關注的三個主題都是自然存在的事物,但作者們真正關心的,也是讀者們關心的,是與這些山、水、植物曾經和現今生活在一起的人,他們的思想與感情、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對自然的認識與改造……同時,讀者也可以古今對比,發現曾經的“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變成現在的“我們”。
正如書中所道,世事變化如浮云,山和水卻是相對恒定的自然物,是可以尋找與感知的。它們塑造了一方水土的物質文明,又建構起一地人文的精神世界??v使表面的物象已面目全非,我們依然能夠從山水格局中,找到通往《詩經》時代的入口。(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