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在線消息:《國家寶藏》文物特展舉辦在即,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推出的配套節目《國家寶藏·展演季》也已接近尾聲。節目開播以來,各路文藝工作者及愛好者們施展創意與才華,陸續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文藝展品。在12月11日播出的以“一字千鈞”為主題的第八期節目中,李思思邊舞蹈邊朗誦,和機器人協作再摹《萬歲通天帖》,有觀眾感慨想象力再度被刷新:“書圣氣象還能這樣展示?”
當古老的文物遇見現代的科技,“人機共舞”碰撞出了一個極具現實意義的話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古老的書法藝術還能延續它的光輝嗎?
擔任本期特展講解員的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志清,在節目中表示他對此很有信心:“因為人的情感、智慧、能力、追求遠遠沒有達到頂點,我們對未來要有開放的胸襟,未來是不可限量的。”
在當下社會普遍存在“科技焦慮”的背景下,《國家寶藏·展演季》不斷用科技創新賦能文藝創演,其以自信心態傳遞出的融合之道,給到了觀眾以及行業很多積極的啟示。承古人之創造,開時代之生面——這是《國家寶藏·展演季》始終踐行的節目理念,其實也正是傳統文化在歷史演進中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

劇照 節目組供圖
協作機器人大展書法技能 驚嘆之余,我們也不必過度陷入“科技焦慮”
“一夢千年,雙鉤廓填。《萬歲通天帖》,是謂下真跡一等!”《國家寶藏·展演季》第八期的舞臺上,主持人李思思與協作機器人通過創意舞蹈再摹《萬歲通天帖》,整個過程充滿了傳統與現代、感性與理性、柔美與剛強、藝術與科技的對撞感。
作為一門抒發情感的書寫藝術,書法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而提起書法,就不得不提到“書圣”王羲之。李思思本次創演的國寶《萬歲通天帖》為王羲之一門七人十帖的唐摹書法精品,協作機器人在舞臺上的展示瀟灑自如,還原度極高。
千百年來,學習書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臨摹、臨摹、再臨摹,而協作機器人可以跳過勤學苦練的過程,還能融合各家之長。在看到協作機器人精準進行“雙鉤”時,有觀眾表示:“機器又來碾壓人類了,這不是在搶書法家的飯碗嗎?”還有觀眾表示:“如此看來,書寫已經完全可以被機器人代勞了!”
“這個節目也引出了一個讓我們一直在探討的話題,那就是怎么看待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漢字書寫之間的矛盾”,面對001號講解員張國立拋出的問題,張志清館長結合《萬歲通天帖》在內容上的生活感,分享了一個鼓舞人心的觀點。
《萬歲通天帖》集合的并非詩詞歌賦,而是書信、幫人寫的公文,甚至有《喉痛帖》、《癤腫帖》等類似日記的內容,很多都是隨手一寫。張志清館長說:“說明書法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這就是它永遠能延續下去的根本。這一點改變了嗎?沒有。中國書法的內涵實際上是形神、虛實、斷續、濃淡,它是中國哲學和審美趣味在書寫上的表現,所以我對未來還是充滿了希望的。”
李思思在本次創演中所遇到的“苦惱”,也從側面作證了張志清館長的觀點。協作機器人是個“鋼鐵直男”,全然不懂“憐香惜玉”,它有自己精確到秒的固定節奏,而文藝創作追求真情流露、自由揮灑的意境美,不必拘泥于一板一眼。“人機共舞”在節奏上的沖突感,恰恰詮釋了在文化藝術領域,人有機器所無法企及的心靈的境界。
“中華民族童年的歌聲”帶來啟思 傳統文化永遠在動態的傳承發展中生生不息
本期節目中最直擊人心的表演,來自歌手薩頂頂和天使童聲合唱團的34個小天使為“YH127甲骨窖穴”獻上的原創歌曲《甲骨謠》。
“是寒來暑往,不曾變樣,在大地之上,萬物生長,聽你對我講,曾經在歲月中流浪,足跡走過四方,我心歸處是故鄉。”他們用動人的吟唱,深情致敬祖先早早就幫我們設計好的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表達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幾千年來,漢字幾經演變,圖形到筆畫,象形成象征,復雜變簡單,無論如何變化,它都在心靈上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甲骨文出土于戰爭年代,它從歷史的地層中蘇醒時,讓正處在危險之際的中華民族,仿如聽到了自己“童年的歌聲”,精神為之一振。許多文明都有產生、發展、消亡的過程,而中華文明從未斷流,當我們找到三千多年前的祖先留下的文字時,我們不僅能夠讀懂它,我們甚至還在延續它,這就是我們整個民族自信的源泉。
在《國家寶藏·展演季》以“一字千鈞”為主題的這期節目中,三件國寶所承載的漢字文化記憶各有代表性:甲骨文是我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云夢睡虎地秦簡寫于戰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是“文字大一統”非常重要的實物見證;“書圣”王羲之開創了對后世影響深遠的新體書法,強烈的創新精神,成為其書法領跑時代的關鍵。透過這三件國寶,觀眾自豪于漢字歷史的源遠流長、中華文明的同文同種,以及傳統文化的吐故納新。
王羲之越過時代終成“書圣”,這也激勵著后人一定是創新的而非因循的。《國家寶藏·展演季》以跨界古今、橫亙中西的視野,融文化、藝術、科技等諸多元素于一身展開國寶文藝創演,助力古老的國寶真正在我們這個時代“活起來”。節目所傳遞出的態度是:這些國寶飽經風雨滄桑,命運顛沛流離,我們能夠看到它們,這是一份幸運,所以也希望秉持創新的精神、借助現代的力量,讓更多后人看到。
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就像秦代的人想象不到幾百年后會出現王羲之一樣,當下科技的發展會讓漢字走向何方,我們也無從知曉,但《國家寶藏·展演季》以極具感染力和信服力的詮釋,讓我們看到了美好的前路——傳統文化必將在創新中,不斷擁抱未來,生命常青。
【編輯:陳文韜】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