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銀川12月18日電 題:寧夏非遺傳承人:巧手匠心讓千年古音發“新聲”
作者 楊迪 張玥
泥哇嗚是流傳于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一種民族樂器,因其用膠泥制成,兩孔吹奏出的音調近似“哇”和“嗚”,故名“泥哇嗚”。
泥哇嗚的歷史已有千年,最早可追溯至西夏時期。原始形態的泥哇嗚僅有兩孔,發音單調,如今,經過非遺傳承人的巧手改造,這門因“聲”得名的樂器正在重發“新聲”。
近日,中新網記者跟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哇嗚項目傳承人楊達吾德,了解泥哇嗚的傳承與創新。
走進楊達吾德的工作室,展覽架上擺滿了顏色不同、形態各異的泥哇嗚。“泥哇嗚因捏制方法的不同,形成了牛頭型、牛角型、魚鳥型、扁豆子型四大造型。”楊達吾德介紹,在古時,泥哇嗚是戰爭時期傳遞信號的工具,如今則演變成為一種吹奏樂器,并于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楊達吾德出生于一個泥哇嗚制作世家。“制作泥哇嗚是我的家傳手藝,父親曾對我說,這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手藝,要把它的聲音流傳下去。”
受家庭影響,楊達吾德也與泥哇嗚的制作與吹奏結下了不解之緣。彼時,泥哇嗚因音孔較少、音域狹窄,僅是民間一種“自娛自樂”的樂器。為此,楊達吾德開始了對這門樂器的改造。
想要讓泥哇嗚的音域更加寬廣,就需使其擁有更多發音孔。在多次嘗試中,楊達吾德逐漸摸索出經驗,在2001年,楊達吾德成功改良完成寬音域泥哇嗚,如今,泥哇嗚已發展到10孔,可以自由轉調,演奏各式曲目。
制作一件泥哇嗚需要經過選料、研磨、和泥、成腐、修坯、調音、陰干、燒制等多道工序,其原料則取材于寧夏當地常見的黃膠泥。吹奏泥哇嗚時,其聲音沉厚、“地聲地氣”,仿佛與腳下的土地心靈相通,其中的鄉土情懷也令楊達吾德決心推廣這門民族樂器。
早期,泥哇嗚只能由人工一件件捏制,沒有統一調式。經過不斷研究,楊達吾德研制成功復模技術,使泥哇嗚實現規模化生產,擁有統一調式的音準,便于其推廣。
近年來,楊達吾德通過“非遺進校園”等活動,讓泥哇嗚被更多人所了解。同時,他還將目光投向海外,通過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將泥哇嗚帶去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巴基斯坦、阿聯酋等國,受到當地民眾歡迎。
目前,楊達吾德計劃在當地建立一座泥哇嗚博物館,他希望向更多人展示泥哇嗚,讓人們身臨其境地感受這門樂器的魅力。(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