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抗美援朝精神轉化為生動感人的影像作品
余飛 王乙涵
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是一段由熱血和生命鑄就、值得永遠銘記和反復書寫的歷史。2020年12月27日,電視劇《跨過鴨綠江》在央視一套播出并取得巨大成功。之后,我們又在相關領導、專家的協調下,協助導演等主創團隊一起完成了電影版《跨過鴨綠江》。
前期準備:
所有能找到的資料都找到了
當初接到創作電視劇《跨過鴨綠江》這個特殊任務,感到非常光榮,同時也感覺到巨大壓力。因為抗美援朝戰爭整體的時間跨度很長,從1950年10月入朝作戰到1953年7月簽訂停戰協定,有近三年的時間。再加上戰爭過程橫跨不同的季節、地域、人種、國別,這給創作和拍攝都提出了巨大挑戰。通常這樣一個重大的革命歷史題材劇,需要非常充足的創作時間,前期研讀資料、采訪相關的專家甚至親歷者,再反復論證,專家研討,形成初稿,多次修改,最終定稿,這個過程少說兩、三年,多則五、六年都是正常的。創作過程中,我們是既亢奮又緊張,亢奮的是如此令人血脈沸騰的題材是每一個創作者都想參與的,更是每個中國人都希望在熒屏或者銀幕上看到的;緊張的是體量巨大、時間緊迫,需要付出難以估量的努力。很快,我們拋棄了一切私心雜念,進入了緊張戰斗狀態,當時的心情就是“豁出去了,犧牲一切保證完成任務!為了無數的革命先烈,我們要去拼,去沖!”
首先是熟悉資料,負責項目的央視責編王巖和上官儒燁把前期做的大量案頭資料全部提供給我們,我們也通過多方渠道搜集了大量的史料文獻、回憶錄、老兵口述等等,把能找到的資料都找到了,書桌堆成小山,每次出門都帶著滿滿一行李箱資料隨時翻閱。在央視領導、責編和有關方面等諸多力量的共同指導之下,我們完成了前期最艱難的方向定位和大框架搭建。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意識到要想按時完成任務,需要搭建一個能戰斗的團隊,編劇韓冬和辛志海先后加入進來。在團隊的協作下,我們按時完成了劇本第一稿,然后和眾多的領導、專家、學者以及導演、責編、策劃等主創團隊開始了逐字逐句修改、完善的定稿過程,最終保證了劇組2020年8月15日在北京開機。
創作思路:
在真實歷史的縫隙間尋找戲劇性
《跨過鴨綠江》因涉及重大歷史事件、領袖人物以及眾多歷史上的真人真事,相比一般題材影視作品創作空間有限、創作難度大,創新難度更大。為了圓滿完成這次創作任務,在相關領導和專家的指導下,我們共同形成了此次創作的“頂層設計”。
首先是要全景式地展現抗美援朝戰爭和抗美援朝運動。
除了創作層面,還涉及到忠實還原當時國際關系、國際局勢等政治層面的因素。在前期策劃和創作的時候,我們和各方專家反復論證過各種方案及可能,包括正面戰場如何詳略表現,國內抗美援朝運動如何體現,真實的志愿軍將領和英雄如何出現以及虛構人物線到底要不要、占多少比例等等。最后在央視領導和重大辦專家的共同決策和幫助下,確定了如下創作思路:以抗美援朝的重大史實為主體,從出兵決策開始,對五大戰役作全方位的表現,陸軍為主、空軍為輔;正面戰場為主,后勤運輸保障為輔;朝鮮戰場為主,國內人民的積極支援為輔。力爭多側面、多角度、全景式地正面展現整個抗美援朝戰爭和抗美援朝運動的全過程。
抗美援朝戰爭,是我們國家幾代人的集體記憶,但是這個集體的記憶始終是碎片式的,甚至在影視作品中都沒有完整地呈現過。《跨過鴨綠江》的全景式展現,把國人集體記憶的片段連綴起來,實際上彌補了這一空缺。
其次是要全視角展現真實人物和真實事件。
全景式展現抗美援朝戰爭,意味著既要表現國家命運、世界格局,領袖的運籌帷幄;也要表現戰爭場面和英雄人物、英雄事跡。我們的方法是將人物和事件分為戰略、戰役和戰斗三個層面來敘述。
戰略層面,我們要表現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高瞻遠矚和運籌帷幄,以及作為領袖的艱難抉擇。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內外部環境十分復雜,沒有人想到還會再打一場如此險惡的國運之戰。作為國家的領袖,最終決定入朝作戰,是經過連續十幾天不眠不休作出的艱難決定。胡喬木曾經回憶說:在毛主席身邊工作20多年,有兩件事毛主席很難下決心,一件是1946年我們準備同國民黨徹底決裂,另一件就是1950年派志愿軍入朝作戰。志愿軍入朝以后,毛主席雖然人在北京,但是他的心始終惦念著朝鮮戰場。大腦時刻運轉,既要考慮國際國內形勢,各方權衡,又要關心前方戰場上的戰事情況。一天起草幾封電報,同前線指揮員、友方領袖以及國內各部門領導密切聯絡,將軍事、政治、外交各方較量都匯集在一起。另外,作為志愿軍第一兵的毛岸英英勇犧牲在朝鮮戰場,更是在毛主席已經完全忘我的、對于戰爭走向無比艱難的抉擇過程中,增加了一份屬于普通父親的凡人情感,令人落淚感懷。
戰役層面,以志司作為全劇敘事的樞紐,輻射到各個戰場,主要表現以彭德懷為代表的志司將領。彭德懷清晰睿智、指揮若定,不懼艱險,同時他也有緊張焦慮、痛苦悲傷的一面,有發脾氣和輕松頑皮的時候。
具體戰斗層面,是指基層指戰員。朝鮮戰爭區域跨度很大,有五次大的戰役,有無數次小的戰斗。無數的無名英雄用他們的血肉之軀去面對冰與火的考驗,但是篇幅所限,沒有辦法一一表現,只能選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比如,長津湖的冰雕連,戰士們穿著單衣在零下40攝氏度的雪地里一動不動堅持埋伏,最后保持著瞄準的姿態壯烈犧牲,那一幕讓所有人為之動容;還有楊根思、黃繼光、邱少云等等真實的英雄人物,他們的故事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我們盡量從不同的側面、以不同的手法來講述英雄的故事,在有限空間內給他們更多的表現場景。
此外,還有敵對方的真實人物。我們也沒有刻意丑化和矮化對方來抬高我方。而是站在公平客觀的視角,兩方相互對立、相互襯托。敵人的強大,更襯托出我方敢于亮劍的英雄氣概,有勇有謀的東方智慧。
第三是要在尊重歷史還原史實的前提下保證觀賞性。
我們在創作的時候,心中的信念就是要真正地讓觀眾感到震撼和感動,也就是說既要真實又要好看,有情節性有懸念,我們的方法是類型化。比如,設置類型化的人物。
朝鮮戰場區域跨度很大,很多戰斗相鄰的時間又很近,除了志司能夠作為樞紐,其他的戰場都是各自作戰,相互之間很難關聯,很容易寫散。為此,我們在真實人物事件的基礎上,設計了幾個虛構的典型人物進行穿插,將幾次戰役和幾個戰場進行串聯。他們包括偵察兵、狙擊手、醫生、護士、汽車兵、文藝兵、宣傳干部等,這些人的行動比較靈活,可以在不同的部隊里面活動。因為掉隊、養傷或者各種不同的原因,出現在不同的戰場和隊伍,把不同的部隊和戰場聯接起來。同時,虛構的人物可以彌補真實人物在敘事上難以展開的問題,也能把更多抗美援朝無名英雄的事跡整合在這些人物身上。
另外,我們在不違背歷史真實的基礎上,嘗試在真實歷史的縫隙間尋找戲劇性。比如有這樣一段情節,剛剛入朝的彭德懷去跟金日成見面,隨行人員和電臺車都跟丟了。毛主席這時候又發來電報,要求鄧華等人與彭德懷不要分開。真實的情況是鄧華等人與彭德懷已經失聯,兩天后電臺車才找到彭德懷。這失聯的兩天實際上就是歷史的縫隙,這兩天都發生了什么?如何的危機四伏,險象環生?怎么讓彭老總毫發無損地返回司令部?類型化的創作手法和虛構的人物就可以在這里充分發揮作用,其中大有文章可做。
還有很多,就不一一贅述。
影視同拍:
影版去掉了劇版中的虛構人物線
在有限的創作時間內,這樣具有特殊性的題材,如果沒有適合的時機,沒有有力的組織和各部門、各環節有條不紊通力協作是難以完成的。在初稿完成之后,編劇郭光榮根據各方反饋意見調整了部分與重大歷史有出入的部分,再由導演團隊克服萬難在100天的時間內完成了不可能的拍攝任務,不僅完成了電視劇版的拍攝,還同時考慮到電影的呈現效果,實現了影視同拍。電影版《跨過鴨綠江》,去掉了電視劇版中的虛構人物線,以彭德懷的視角敘事,為觀眾展開了一幅恢弘壯闊的戰爭畫卷,再現了抗美援朝戰爭全程,為偉大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獻上了一首濃墨重彩的贊歌。
《跨過鴨綠江》的創作過程,對我們團隊的每個人都是一次深入學習,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和升華,讓我們有機會理解這段歷史,致敬英雄。無論從大國政治還是我們國家的歷史來講,抗美援朝戰爭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值得我們回望與銘記。
在戰爭中,無數的英雄成就整個鋼鐵之師。在當下,作為編劇,生逢其時有此機遇,能夠為這段歷史貢獻一份力量是個人的榮耀,但我們也深知,僅憑個體的力量無法完成如此厚重的作品,我們的背后是有實力的團隊和強大的國家為我們背書。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我們國家的強大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血肉之軀共同鑄造的,作為其中的一分子,我們愿意以自己的綿薄之力,將抗美援朝精神轉化為生動感人的影像作品,以鼓舞人心、堅定信念、凝聚力量,共創中華民族更好的未來。
(作者為電視劇《跨過鴨綠江》、電影《跨過鴨綠江》編劇)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