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濟南12月24日電 題:山東手工藝人推陳出新助非遺文化“破圈”而立
作者 李明芮
非遺文化被譽為“人類的生命記憶”“活態文化基因”,但近兩年受疫情影響,文旅行業遭受打擊,全國廟會、集市等大量減少,非遺展演展示無法開展,企業和傳承人生存狀況受到影響。面對困境,山東非遺傳承人迎難而上,通過跨界融合、交流互鑒等謀新出路。
記者連日來跟隨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的第五屆山東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費季媒體行活動走訪濟南、泰安、德州等地,欣賞到各地多彩非遺文化,目睹了非遺傳承人們在堅守傳統工藝的同時,推陳出新,推動非遺文化“破圈”而立。

媒體記者親自體驗泰山皮影。 李明芮 攝
“非遺+創意”傳統變時尚
一縫一合,針線在戴軍的指尖上跳起舞蹈。“最初是為了有一份養活自己的工作,但在20年裁剪刺繡間,隨著手藝日臻成熟,我也深深體會到民族情懷的滾燙——國服蘊國魂。”
出身魯繡世家的戴軍,是國家級非遺文化魯繡傳承人。他15歲跟隨姥姥學習魯繡技藝、旗袍制作,30年來,已為數百名客戶量身定制了2000多件旗袍及中式服裝,致力于魯繡的傳承與弘揚。
但傳承并非一成不變,面對非遺傳承經歷的“寒冬”,戴軍深感推陳出新的重要性。除了做旗袍、中式服裝,戴軍還依托魯繡制作了一系列文創產品,包括團扇、文具等,并逐步結合現代元素,讓年輕人對傳統工藝更感興趣。“這些物件雖小但意義大,承載著傳統文化內涵。也希望通過這些作品,讓年輕人了解和熱愛魯繡和傳統文化。”
戴軍說,以前,自己常為老顧客往返于國內外,但現在受疫情影響,無法為海外顧客量體裁衣,只能遠程操作。“僅通過視頻通話和幾個關鍵尺寸,同樣能制作出讓外國友人滿意的魯繡旗袍,在這個過程中,也深深感受到大家對中國非遺文化的喜愛。”

手工藝人現場演繹金絲彩貼技藝。 李明芮 攝
“非遺+扶貧”拉動就業
花團錦簇的牡丹圖、端莊的《孔子像》、巨幅的《松鶴延年》……十幾平米的工作室里,懸掛著近百幅精美的金絲彩貼作品,馬麗正在伏案工作。
幼時起,馬麗就對金絲彩貼產生濃厚興趣,在嫁入金絲彩貼世家之后更是潛心學習,并與家人積極推動金絲彩貼技藝申遺,獨創金絲彩貼烙畫工藝。“但隨著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年輕人對金絲彩貼的興趣在減弱,一些對金絲彩貼產生興趣的民眾又不能靠它謀生,這也對金絲彩貼技藝的傳承帶來沖擊。”
“我了解到很多下崗女工和無業婦女沒有脫貧能力而且還很喜歡金絲彩貼,就萌生了將金絲彩貼做成產業助力脫貧的想法。”在馬麗看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還能帶領更多人脫貧致富。馬麗同家人成立了公司,培訓婦女學習非遺技藝,已累計解決30余名失業婦女和下崗員工的就業問題。
目前,金絲彩貼已成功入選山東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公示名錄,馬麗所在的金絲彩貼世家的金絲彩貼作品多次獲得國家專利以及30多項版權,并被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破格接納為大會標志性產品。
非遺交流互鑒促文化傳承
“從2009年至今,我共表演了泰山皮影近3000場,先后到美國、法國、韓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進行表演和文化交流。”近年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泰山皮影第七代傳承人范維國對外積極展示泰山皮影和泰山皮影工藝品的魅力。
范維國幼時就跟著父親學習泰山皮影,如今作為傳承人,更是付出了大量心血和努力。“為使泰山皮影與時俱進,我們在傳統曲目上融合了很多現代元素,創作出《時間都去哪了》等現代劇目,令作品更貼近年輕受眾的喜好。在完整保存泰山皮影技藝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了西河大鼓、山東四板書等表演技藝。”
“非遺傳承人要具有文化自信,吸收當今世界流行語言符號,推動中國民間藝術的國際化。”范維國說。(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