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鄭州1月7日電(闞力)曹操高陵考古隊領隊、隊長潘偉斌7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曹操高陵博物館將于今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陳展將融入全息投影、VR等新科技。

中新社記者專訪時透露,自2008年底對曹操高陵發掘以來,他和團隊主要工作集中在高陵內文物的整理和研究等方面。目前,已修復出970余件曹操墓出土文物,全部修復完成達一千余件。圖為8月14日,河南鄭州,潘偉斌介紹安陽高陵本體保護與展示工程項目規劃設計方案。中新社記者 李貴剛 攝
資料圖:潘偉斌介紹安陽高陵本體保護與展示工程項目規劃設計方案。 中新社記者 李貴剛 攝
2009年12月,中國國家文物局認定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即為曹操墓。
10余年來,曹操高陵保護和利用備受關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曹操墓原址上建設的曹操高陵博物館何時開門迎客也備受關注。
潘偉斌透露,今年5月將開館的曹操高陵博物館“將通過文物和科技的結合,賦予歷史鮮活的生命和一張會說話的‘嘴’。”
談及此次創新嘗試,潘偉斌認為,當下博物館展品多以文字介紹和人工講解的方式呈現,“一紙講解詞是空泛的,講解員亦未參與考古發掘,單一結合無法讓游客身臨其境般地觸摸歷史。”
潘偉斌介紹,有別于壁櫥式陳展,曹操高陵博物館將對所有展品進行充分說明和解讀。“比如哪一類文物曾在哪里出現,這類文物的出現意味著什么,很多文物組合已經不完整,我們就考證它要形成什么組合,通過科技手段詳細地展示出來。”
他舉例說,禮器的大小、組合都是有級別、等級的,通過全息投影360度進行展示,就可知當時曹操享受“天子禮制”。
從事考古工作30多年、被稱為“曹操高陵發掘第一人”的潘偉斌,對陵墓出土的文物及背后的三國文化有著特殊的感知,“我有責任將這一感知傳播出去,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融入AR、VR等新科技,形成考古、陳展、科普閉環鏈條的博物館,讓游客能沉浸其中,感知千百年前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這位正在參加河南省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政協委員還建議,在鄭州、開封、洛陽的黃河岸邊,聯合建設一批可供游客參觀、體驗、互動的傳統文化展示區,設立農耕、禮儀、飲食等專題體驗區,讓游客能夠體驗黃河文化不同歷史階段的發展過程和特色。(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