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上海1月7日電 (張亨偉)1月7日,為紀念上海寶山命名610年,“寶山風華”文獻史料手跡展在上海寶山區圖書館展出。此次展覽分為“紅色之光”、“人文之光”、“教育之光”三個部分,共展出展品六十件,展品大多為首次展出。
據悉,寶山之名誕生于明朝永樂十年(1412年),距今610年。在展廳正中央的鎮館之寶“寶山碑”拓片為明成祖朱棣御制。
策展人唐吉慧介紹:“石碑上記載了當年為了保障航運安全,負責海運的平江伯陳瑄,在長江出海口的南岸修筑了一座土山,土山300多米見方,百米左右高,民間將它傳說為‘寶山’。山上設有烽火臺,白天燃煙,夜間點火,雖距海30里,但視野遼闊,目標顯著,作為航海標志為海運提供了安全保障。明成祖朱棣深知‘寶山’的重要,因為永樂二年(1404年)吳淞江疏浚后,吳淞口成為了由南向北海道運糧的起航地之一,于是‘御制寶山碑’。”
“如今,日月幾經更迭,江河幾經變遷,修筑的土山雖已沉入歷史,但‘寶山’依然悠久如同乾坤,在新時代更閃耀出新的光芒”。唐吉慧說道。
事實上,自2020年以來,為了更深入地對寶山地方文獻進行搜集、收藏、保護與使用,寶山區文旅局開辦了“寶山風華”專欄,書寫寶山的歷史與文脈。展覽的第一部分“紅色之光”,展示了1949年5月28日《人民日報》刊登解放軍攻占吳淞寶山新聞、1965年2月28日《解放日報》刊發“吳淞口民兵神槍手”報道、1970年代好八連在吳淞照片等文獻。
第二部分“人文之光”,則介紹了在寶山歷史中涌現出的諸位政治、經濟、文學、書法屆的優秀人士。例如,清朝末期著名詞人蔣敦復書法作品,中國近現代史著名的袁氏三兄弟袁希濤、袁希濂、袁希洛手跡;抗戰時期,著名社會學家潘光旦與胡適、梅貽崎、馮友蘭攝于西南聯大的合影,以及吳淞鐵路、張廟一條街等部分文獻都是首次展出。
同時,寶山吳淞還是中國最早的大學城區之一,因此在第三部分的“教育之光”,呈現了一百年前吳淞炮臺灣數平方公里內,陸續建成的多所大學,例如復旦大學前身復旦公學、同濟大學前身“同濟醫工專門學校”、中國公學、上海海事大學和大連海事大學的前身吳淞商船專科學校、上海水產大學前身江蘇省立水產學校、政治大學等。
寶山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展品全面展現了寶山的文化積淀、歷史沿革和風俗民情,同時描繪出科創寶山的時代背影。除了繼續在高校圖書館、長三角地區公共圖書館等場所開展文獻史料手跡展巡展外,還將出版專題文集,并通過講座及研討會的形式,追溯寶山記憶,傳承“寶山”精神。(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