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北京1月14日電 (記者 高凱)人工智能和數據如何深入作用于教學場景?智慧教育如何進一步從概念走向現實?14日在京召開的“學習場景重構——智能化教學的建設與創新峰會”聚焦于此。
2014年,海淀區率先提出“智慧教育”的概念,先后出臺了《海淀區智慧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2014-2020年)》和《海淀區智慧教育2.0行動計劃(2019-2022年)》。在過去的兩年中,海淀區先后獲批成為教育部“基于教學改革、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實驗區”和“智慧教育示范區”(以下簡稱“雙區”)。當前,海淀區智慧教育已進入融合應用與創新發展階段,初步形成具有海淀特色的智慧教育發展路徑。
海淀區教委智慧辦主任劉大鵬當日表示,“面向未來的智慧教育,重點在于利用現代技術加快推動知識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跨界融合、精準高效的教育服務業態,對傳統學習場景進行重構。”
網易有道CEO周楓稱,“我們希望通過互聯網的手段,讓人工智能和數據作用于教學場景,讓智慧教育從概念走向現實,真正推動教育的數字化轉型和創新,真正滿足體制內教學參與者的需求?!?/p>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慕課發展中心主任,數字學習與教育公共服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玉順從專家角度對教育信息化融合發展當下“智能化課堂”頂層架構設計提出了獨到見解。他指出,“在提高中國國際競爭力需求的時代背景下,課堂教學深度變革成為當下推進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的關鍵。”
李玉順認為,未來“智能化課堂”應同步立德樹人、五育并舉時代要求,在育人目標確立、教學內容把握、教學進程結構生成、課堂教學生態生成、學習環境創設、技術環境發展、教學生態開放、評價方式創新等方面展現新時代課堂教學創新特征內涵,課堂越來越面向學生生活世界與生命價值,面向動態、復雜、模糊和不確定性世界需要的能力素養,這為海淀區“雙區”建設尤其是課堂教學改革給予啟示。
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吳穎惠作了題為“互聯網研究院在海淀‘雙區’建設實踐”的報告。她強調,“海淀區‘雙區’建設要以開放心態擁抱新技術,量力而行推動智慧教育創建工作,推動教育的數字轉型,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采用試點先行、典型引路的創建機制,形成以點帶面的發展路徑,發揮輻射引導效應;充分彰顯信息技術對教育影響力,建設更加全納、開放、共享、適切的新型智慧教育支撐體系?!?/p>
峰會期間,“智慧教育的實踐探索與未來展望”為主題的圓桌論壇舉行。論壇由海淀區教科院信息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馬濤主持,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現代教育技術中心主任汪瓊教授、北京市第十九中學校長高新橋、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中學校長晉軍、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張國春參與討論。
當日峰會由智能學習公司網易有道、北京市海淀區教育委員會、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海淀互聯網教育研究院聯合舉辦。作為“教育高地”的海淀區政府、學校與互聯網教育科技企業的一次深度聯合,此次峰會被認為對于深度探索“政府-學校-企業”合作共贏的智慧教育眾籌眾創模式具有深遠意義。(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